首页中医常识中药常识中药种贮正文

冬季如何炮制中药饮片

寒风衔着冬天而来,此季节正是人体养藏的最好时刻。人体受寒冷气温的影响,各项生理功能和食欲等均会发生变化。怎样才能调整好身体状态,顺利越冬?

中国人治病喜欢喝中药,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是中药行业的三大支柱,中医在临床用以治病的物质是中药饮片和成药制剂,通过一定的加工炮制制成中药饮片,供应配方和制剂,中药的疗效并非原药材的疗效,实际是饮片的疗效,因此中药饮片处于三大支柱的中心地位。

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是中药传统技艺的集中体现和核心所在,是在历代中医药长期医疗实践中产生,并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一、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

中药多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药用部位含有一定的药物成分,但也常带有一些非药用部分,而影响疗效,并且不同药用部位药效有异。而原药材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这就需要通过炮制,调整药性,增利除弊,以满足临床治疗要求。所以中医临床配方用药都是用炮制后的饮片。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常常是一药多效,而中医治病往往不是要利用药物的所有作用,而是根据病情有所选择,因此,需要通过炮制对原有性效予以取舍,权衡损益,使某些作用突出,某些作用减弱,某些不利于治疗的作用消失,力求符合疾病的治疗需求。疾病的发生有多种原因,病情的发展变化多端,症候的表现不一,脏腑的属性、喜恶、生病病理各异,故立方遣药及炮制品的选用都应考虑这些因素。如:女贞子既能补肝肾之阴,又能清虚热,且药性较平和,养阴而不腻,清热而不损阳气,实为滋阴补肾之良药。但生用或制用与病情变化有关,当患者肝肾阴亏,兼有肠燥便秘者,可选用生品,既可补肝肾,又可润肠燥,二者兼顾,且用量宜大;当便秘已去,肝肾阴亏之象尚未完全消除时,除调整处方外,女贞子则宜制用,增强其补肝肾之力,避免过用生品又引起滑肠。由此可知,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要求,所以炮制是中医运用中药的一大特色。

二、炮制直接影响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炮制方法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主要依据。炮制工艺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

1、中药净制与疗效

中药净制的方法虽然比较简单,但对药效的影响很大。因此,中药在用于临床之前,基本上都要经过净制处理,方能入药。从古至今,医药学家对中药的净制都非常重视。中药亦要求以净制后的“净药材”入药,《中国药典》炮制通则把净制列为三大炮制方法之一。

2、软化、切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切制之前,需经过泡润等软化处理,使软硬适度,便于切制。然而,控制水处理的时间和吸水量很重要,若泡浸时间过长,吸水量过多,则药材中的成分大量流失,降低疗效,并给饮片的干燥带来困难。利用蒸气软化药材,应控制温度和时间,以免有效成分被破坏。

切制时,饮片不均匀,厚薄、长短、粒度相差太大,在煎煮过程中就会出现药用成分溶出不一。若需进一步加热炮制,还会出现受热不均,生熟不一,药效有异的情况。如: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方中桂枝以气胜,白芍以味胜。若白芍切厚片,则煎煮时间不易控制。煎煮时间短,虽能全桂枝之气,却失白芍之味;若煎煮时间长,虽能取白芍之味,却失桂枝之气。方中桂枝、白芍均为主药,切均薄片,煎煮适当时间,即可达到气味共存的目的。饮片的干燥亦很重要,切制后的饮片因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干燥,就会发霉变质。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不当,也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特别是含挥发性成分或对日光敏感的成分,若采用高温干燥或曝晒,疗效会明显降低。

3、干热炮制与临床疗效

干热炮制,主要是用火加热。既是最早的炮制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药效有明显的影响。干热炮制的各种方法中以炒制和煅制应用最广泛。药物炒制,其方法简便,但在提高疗效,抑制偏性,减少毒副作用方面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许多中药炒制后,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焦香气,收到启脾开胃的作用,如炒谷芽、炒麦芽、炒扁豆等。中药经炒制处理后,能从不同途径调整药物的功用,满足临床不同的用药要求。煅制法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或者需要制炭的植物药。此外,煨制、干馏等法对疗效也有明显影响。尤其是煨制后,药效常有明显的变化,干馏法则常用于制造新药。如木香生品行气止痛作用明显,煨木香则专于实肠止泻。

4、湿热炮制与临床疗效

湿热炮制为水火共制的一类炮制方法。常用的有蒸法、煮法、煽法。此外,还有提净法。部分复制药物仍离不开蒸、煮的方法。蒸法和煮法在古代文献中记载较多,用得非常普遍。清代《医方集解》云:“半夏用醋煮者,醋能开胃散水,敛热解毒也,使暑气湿气俱从小便下降。”清代《本草新编》有“寒水制硫黄,非制其热,制其毒也。去毒则硫黄性纯,但有功而无过,可用之而得宜也”的记载。湿热法炮制药物,其特点是加热温度比较恒定,受热较均匀,因此较易控制火候,加热时间可根据需要灵活掌握。煮法和煽法水量也很重要。若上述条件掌握不好,往往造成药物火候“不及”或“太过”,影响疗效。火候不及,达不到熟用目的;火候太过,则会降低疗效或丧失疗效。如何首乌,蒸制时间太短,服后可出现便溏或腹泻,甚至有轻微腹痛现象。桑螵蛸天麻蒸的时间过长,则会“上水”,不但难干燥,且会降低疗效。川乌煮制时间太短,则达不到去毒效果;水量应适中,若水过少,则水煮中后还砂到火候要求,水过多则损失药效。

5、辅料(包括药汁)制与临床疗效用

辅料制药起源甚早,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就有酒醋溃的记载。以后辅料种类逐渐增多,较系统地阐述辅料作用的首推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但以明、清时期资料较多。明代《证治准绳》在论述黄柏的炮制作用时指出:“生用则降实火,熟用酒制则治上,盐制则治下,蜜制则治中而不伤。”这说明用不同辅料炮制后其适应症、作用部位以及副作用都会发生变化。中药加入辅料用不同的方法炮制,可借助辅料发挥协同、调节作用,使固有性能有所损益,尽量符合临床治疗的要求。

三、炮制与药性的关系

中药通过炮制,其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都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常常异致功效、用途发生相应的改变,运用于临床所产生的效应也不一样。

中药炮制的作用与目的

1、洁净药物保证用量准确

原药材含有非药用部分,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夹有泥沙、杂物;动物的皮、肉、骨、筋、角等残留腐肉、恶血。使用前进行清除杂物,洗去泥沙、污垢,筛去灰屑,除去霉烂变质之物和非药用部位,可使药物清洁纯净,保证临床用药剂量准确。

2、便于调剂和制剂

植物的根及根茎类、藤木类、果实类经炮制后加工成一定规格的饮片,如切成片、丝、段、块等,便于调剂时分配制量和配方。矿物类、贝壳类、动物骨甲类如自然钢、磁石代赭石牡蛎石决明穿山甲等药物质地坚硬,难于粉碎,不便于调剂和制剂,而且在短时间内又不易煎出有效治疗的成分,因此必须经过特殊的炮制方法使其质地变脆变酥,易于粉碎,而且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3、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部分中药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其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为了达到医疗上用药安全,历代对有毒药物的炮制都非常重视,各代都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如:草乌有浸、漂、煮、蒸、加辅料等炮制方法,以降低毒性。

4、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中医采用寒、热、湿、凉及辛、酸、苦、咸来表达中药的性能。性和味如果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给病人带来不利的一面。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酸损齿伤筋,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为了适应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病情的需要,一方面可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用不同的炮制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中药往往通过炒、蜜炙等方法来缓和药性,故有“甘能缓”,“麸炒以缓其药性”的说法。

5、增强药物的疗效

中药通过适当的炮制,可以提高中药的疗效。一方面是可以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而增强疗效。明代《医宗粹言》写道:“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箱子、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入煎方得味出。”这便是现代“适子必炒”的根据和用意。因为种子被有硬壳,炒后种皮破裂,有效物质就便于煎出。另一方面是药物之间相互配合起协同作用,起到增强疗效的效果,如款冬花和紫苑等化痰止咳作用的药物,经蜜炙后其作用增强。再:炮制可以引药入经及改变作用部分从而提高疗效。如大黄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作用是走而不守,但如经用酒制后,就能上行而清上焦热邪引起的牙痛、口舌生疮等,即转降为升。又如紫胡入经分散(入心包、肝、胆、三焦),如果经用醋制后,就可专入肝经,让其专治肝脏疾病。

6、矫味矫臭,以利服用

动物类或其它具有腥气异味的药物,往往不被病人所接受。为了便于服用。常将此类药物采用相应的炮制方法来去掉其不良的气味,如用酒制乌梢蛇,用醋制乳香等都是为去掉其腥味或异味。

7、有利于保存药效和贮藏

药物在加工炮制过程当中,都经过干燥处理,避免霉烂变质,有利于贮存。有些昆虫类、动物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如蒸、炒可杀虫卵,防止孵化,亦为便于贮存。植物的种子类经过加热处理,能终止种子萌发,而便于保存不易变质。含有特殊成分的药物经加热处理,可破坏酶的活性,避免有效成分被酶解损失。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胃痛的中成药治疗经验

下一篇:天麻栽培生产管理很重要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