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文化中医流派正文

三部六病学派

三部六病学说是刘绍武先生(1907~2004)多年研习《伤寒论》提出的新学说,至今已有70多年。该学说吸纳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和现代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形成了一套独立的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完整体系。经过后世弟子的不断发展与传承,现已成为特色鲜明的学术流派。

三部六病学派的形成

刘绍武早年受《皇汉医学》启发逐渐放弃时方而专攻经方。1944~1945年,三部六病学说初步成形,张辅轩根据刘绍武的讲课笔记整理成《仲景学术观》《仲景证治观》《仲景药能观》三本书,后不幸在战火中轶失。1962年,由刘绍武讲述,李子魁整理的《仲景学说观》油印成册,这是三部六病学说首次在中医界曝光。后由于时代原因,刘绍武屡遭批判,直到1971年三部六病学说才重新开始教授。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陆续自发成立了三部六病学术团体,继而掀起了一阵学习和研究三部六病的学术热潮。

三部六病学说的思想渊源

刘绍武通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发现当时很多医者混淆了经络辨证和汤方辨证的界限,造成了以经解病的混乱局面。《内经》与《伤寒论》本是中医的两大经典著作,因为各自研究对象的不同,分别奠定了经络针灸治疗体系和汤方辨证论治体系。但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失传和后世医家的妄解,把《内经》的经络观念强加于《伤寒论》,从而导致了这种局面。

刘绍武认为《伤寒论》即寓“三部六病”,其指导思想应源于《周易》而非《内经》。《周易》“一分为二”的阴阳属性论是《伤寒论》辨证分型的总纲,阴阳二者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普遍法则;《周易》“一分为三”的三级结构论是《伤寒论》辨证定位的基础;《周易》的“三级六爻”思想是《伤寒论》三部六病的渊源,将“三级六爻”思想引入辨证论治以后,就形成了三部(表部、里部、枢部)六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三部六病学说的主要思想

刘绍武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将人体的三个新陈代谢系统分为表部、里部和枢部。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部位和支撑机体的躯壳系统属于表,基于“肺与皮毛相表里”的理论,因此把体表与肺脏都归为表部,皮肤、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和外周神经都属于表部的范畴。表部的功能是适应外界环境,并与之发生密切关系,从而完成生命的呼吸、运动、体温调节和外界的信息互换。与饮食物相接触并行消化、吸收、排泄的腑系统属于里,从口腔至肛门,即《伤寒论》中所谓的“胃家”是也,包括了胃、小肠、大肠,摄取水谷之精微,将初步腐熟的食糜充分消化、吸收,排泄出无用的糟粕,这都是里部的作用。枢部也称为半表半里部,它介于表部和里部之间,通过大血管与心脏相连,完成人体血液循环和细胞自身代谢。枢部的范围很广,包含中枢神经、心、肝、胰、脾、肺、肾和内分泌腺体等,沟通内外表里。枢部以心为主导,将表部吸入的清气和里部吸收的水谷精微输注于心,奉心化赤而为血,血液又在心脏的推动下濡养全身。

《素问·阴阳离合论》有云:“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阴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开、合、枢是三部的生理属性,当功能失调,就会形成六类不同性质的症候群,称为六病,它们分别是表部的太阳病、厥阴病,里部的阳明病、太阴病,半表半里的少阳病和少阴病。

刘绍武把人体分为整体、系统、局部三个层次,“三部六病”是针对“系统”层次提出的辨证论治体系,治疗疾病还需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考虑,因此,刘绍武又提出“整体气血论”和“局部结构观”。整体气血论认为气血长期反复较规律的慢性偏逆会导致一系列慢性整体性疾病。颅腔、胸腔、腹腔、盆腔是人体重要脏器所在地和气血调配的“集散地”,这些地方的气血运行障碍会表现出血涌于上、血郁于胸、气滞于中、寒凝于下四种形式,见于寸口则分别形成溢、紊、聚、覆四种脉象,治疗整体病使用协调疗法。局部病的治疗依据病变影响范围分为局部病局部治疗、局部病系统治疗、局部病局部整体双关治疗三类。至此,三部六病学说形成了针对机体三个层次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体系。

三部六病学派的传承

刘绍武一生广收良徒,弟子众多,如今已经传到了第四代,各弟子们因不同的学习背景对三部六病学说形成不同的研究方向。“师承弟子”对三部六病学说和《伤寒杂病论》进行了全面、完整、系统的继承、整理、应用、挖掘,代表人物有胡连玺、闰云科等,著有《伤寒一得》《临证实验录》《经方躬行录》等。“西学中弟子”以郭维峰、刘惠生、宿明良为代表,他们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成果有中医刘绍武三部六病电子计算机诊疗系统、芪味糖平胶囊、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等。“中医弟子”有臧东来、康守义和马文辉,他们对三部六病学说进一步继承与发展,著有《中医·三部六病翼·试习伤寒论》《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

如今,三部六病学派的影响力已从山西逐渐辐射至全国,它鲜明的学术特点必将吸引更多的学者及中医药爱好者,学派为推广研习经方,丰富中医学流派,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盛氏针灸疗法的传承与创新

下一篇: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