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全称“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约公元1368年),传承至今,有二十代之久,已逾六百余年,其十九世传人沈绍功于1963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六年制医疗系毕业后,经国家统一分配到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从此沈氏女科迁居京城,翻开新的篇章。沈氏女科讲究医德,崇尚疗效,沉积了丰厚的临床经验,成为了中医学界的一颗明珠。同时,沈氏女科的传承发展也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012年,沈氏女科学术流派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13年,沈氏女科传承保护被列为北京市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4年崇厚堂沈氏女科疗法被列为北京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继续传承并保护沈氏女科必将对发展中医学术,提高临床疗效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学术特征
1.源远流长 沈氏女科一脉相承,延绵不断,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约公元1368年)始,至今已传承600余年,20代之久。第十九世传人沈绍功为第三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沈氏女科首次进入官方名册。
2.系统全科 沈氏女科在600余年的传承中,不断总结提高,兼收并蓄,逐步形成了系统性的学术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针对妇科病诊疗时“理、法、方、药”的运用就是其系统性的具体体现。
同时沈氏女科不仅诊治妇科病一端,而是不断完善与发挥,其行医范围比较广泛,以妇、内科为主,涉及外、儿、肿瘤、肛肠、皮科、骨科、五官各科,除了手法、手术之外,凡处方用药者均予诊治,拓展成了全科中医。
3. 崇尚医德 沈氏祖辈们注重医德,效仿先哲,治愈一人,不收财礼,只在庄内植杏树一株,以示济世。堂前悬挂金字楹联,上联书“橘井甘泉分来申浦”,下联写“杏林春雨出自山庄”。当年“春雨山庄”杏树成林,气宇非凡,遂有“上海大场枸橘篱女科”之美称。沈氏女科第十七世传人沈心九注重医德,凡遇贫苦患者,非但分文不取,兼施药末以解其苦。德艺双馨,有口皆碑,为沈氏女科树立了典范。并立下家训:“为医者要重视病情而轻视钱财”,“医家须有割股之心,视患者为亲人,视医技为根本”,“医无止境,精益求精”。
4.疗效显著 沈氏女科经二十代的传承发扬,非但在调经、止带、不孕、不育以及内科疑难杂症,而且在中医全科上累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及独到的心得体会,临床疗效显著。同时保存了祖传效方近50首,屡用屡效。患者纷至沓来,遍布大江南北。
5.与时俱进 沈氏女科在传承中不断吸收古今中医药发展成果来丰富自己,与时俱进。十八世后,不只局限于女性患者,内妇各科、男女患者均纳入了诊治范围。十九世传人沈绍功先生,在坚持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积极吸收西医药学研究成果,强调“中西医配合”,同时发扬沈氏女科学术思想,出版专著《沈绍功中医方略论》,提倡“从痰论治”,虚者“补气祛痰”,实者“痰瘀同治”,治法依证而立,随证而变。提出了“辨证序列方药诊治冠心病”和“冠心病宜从痰论治”,创建了“病证相配单元组合式分类辨证诊断法”。
6. 广泛传播 十九世传人沈绍功1982年担任第5届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班教研组长,至今共举办3届中医急诊研修班,10届高级中医讲习班,6届全国老中医经验传承班,3届沈氏女科学术经验专题讲习班。举办基层医师培训班25期,推广、普及沈氏女科的学术经验,倾囊相授,学员达数千人,颁发证书人、嫡传弟子近50余名,受到广大基层医生的尊崇和爱戴。经过30年的教学生涯,为祖国各地培养了数以千计出色的中医临床人才。
二、重要价值
其重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历史价值 沈氏女科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初期,延续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医药学术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妇科乃至中医药的延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沈氏女科的传承见证了我国中医药的兴衰史。
2. 文化价值 沈氏女科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医德文化和养生文化底蕴尤为丰厚。沈氏历代医家尊崇医德为先的教诲,追求医德双馨,深受患者信赖。养生方面提出“养生先养神”,强调“谨和五味”,“起居有常”,通过妙用“药食同源”,意疗与艺疗相结合,以及养生功法来达到抗衰益寿和“治未病”的目的。
3. 临床价值 沈氏女科崇尚疗效,一切从临床出发,通过600余年的行医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掌握了可信的取效“绝技”,虽然绝非万能,但值得总结、完善、推广、发扬,以便启迪同仁,造福民众,利于患者。
4.社会价值 沈氏后代,代代为医,救死扶伤,同时以博大的胸怀,广收传人,并将沈氏女科家传之学和不传之秘编撰成册,出版传播,使得沈氏女科的辐射范围逐年扩大,受益人群逐年递增,不仅为中医药的传承工作做出了贡献,也为更多的患者减轻了痛苦,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目前,已在北京、广东深圳、内蒙包头、沈阳、石家庄、黑龙江鹤岗等9个省市设立了10家沈绍功学术思想基层推广示范网点,遍布全国东西南北中各地域,使沈氏女科扎根广大基层,并开花结果,夯实了传承的社会基础,为中医药传承发展,为缓解老百姓长途跋涉进京、解决“看
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项活动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并受到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三、传承脉络
沈氏女科学术传承脉络图
1.沈氏世医传承脉络
一世沈庻,崇尚“不为良相为良医”的信条,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约公元1368年),在浙江东阳悬壶业医,善治女科诸疾,且通晓内科,著有《女科抉微》、《内科证治》等医籍,成为上海沈氏女科的开山鼻祖。嗣后,上海沈氏女科世代相传,延绵不断。
十四世孙字辈,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率沈氏族支迁居申浦(上海市前身),在北郊大场镇置地筑宅,名曰“春雨山庄”,周边植以枸橘爬藤为篱墙。以疗效出众,患者络绎不绝,迩遐闻名。并建宗族祠堂,诸子排辈列序:“孙曾元来宗功永保,仁义忠信天爵咸尊”,定名“崇厚堂”,祖业辉辉,沈氏女科进入鼎盛时期。
1931年淞沪抗战爆发,大场遭日本侵略者狂轰滥炸,使“春雨山庄”毁于战火,珍贵医业,传世医籍,皆遭佚失。沈氏女科第十七世传人沈复来,号心九先生(来字辈),遂携妻子金氏及子女痛别故里,迁居上海城区,在现今的静安区成都北路置宅定居,悬壶业医,决心重振祖业,并组织创立“神州医学会”。心九先生勤奋刻苦,天赋敏捷,老而弥笃,又善广交医友,重情厚谊,时与沪上名医秦伯未,唐亮臣等交往笃深,时常相聚,甚至赴上海近郊南翔古漪园切磋医道,吟诗作词,医文并茂。仅仅数年间,沈氏女科竟在心九先生一辈重振雄风,求医者纷至沓来。心九先生一生行医50余载,给后辈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后因积劳成疾,于1950年谢世。他一生忙于诊务,未及著书立说,但面授口述,留下众多十分珍贵又独具特色的沈氏女科临证“诀窍”。
十八世沈宗麒,号祥之先生系长子,遵循家规“传子不传婿”,由持志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不当律师而侍奉父亲,悬壶济世。由于文学底蕴丰厚又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很快领悟了沈氏女科的临证真谛。师从三年即能独立应诊,而且疗效卓著,深得患者好评。当时患者中流传“小沈医师医道不小”的美誉。他作为沈氏宗字辈十八世女科传人,一生兢兢业业,唯以患者为上,有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解放前为反对国民党反动当局取缔中医的错误政策,联络同仁,积极抵制,是非分明,态度坚决。解放后为响应政府发扬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西医结合的号召,踊跃参加西医进修班,以“中西医结合,洋为中用”为原则,不断积极完善并深化中医学术,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科学态度,升华中医理论水平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曾经创办第八联合诊所。行医60余载,在调经、止带、不孕、不育以及妇女内科疑难杂症上均累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及独到的心得体会,而且继承完善了沈氏女科效方近50首。一生恪守沈氏女科家训,实为我辈之楷模。
沈绍功
十九世沈绍功(1939-2017),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科技学术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第二届名誉主任委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内科分会常委,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内科分会常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专家,国家基本药物评审专家,《中国中医急症》杂志副主编,科技部973中医基础理论第二届专家组成员。历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肿瘤病房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胸痹(冠心病)协作组组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特聘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首届主任委员。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价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先后到美国、德国、泰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会诊,受到普遍赞誉。1992年起连续3年以大陆著名专家身份访问宝岛台湾。曾为国民党元老诊治心脑血管病,因疗效显著,得到“仁术济世”的墨宝并留作纪念。绍功先生精于临证,勤于笔耕,共编专著近20部,撰写论文近百篇。他立志继承祖业,传承医道,重视发扬创新。其中《中医方略论》专著在先父珍贵效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近半个世纪的业医经验,在医理、临证、方药3个主体里阐述中医之道,总结临证之得,发挥医疗之新,洋洋70余万字,1994年由国家科学出版社付梓出版,深得读者欢迎,为上海沈氏女科首次留下文字记载,并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著作奖。2012年,绍功先生结合临床体悟,凝练沈氏家传心得,吸收、传承古今中医药发展成果,编撰出版《上海沈氏女科全科临证方略》,全面整理和系统地总结了沈氏女科的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并进行了完善和发挥,增加了中医外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方面的内容,保持了沈氏女科的完整性和实践性。为了民众保健,曾2次专讲养生,反响强烈:2012年11月做客北京卫视《养生堂》,主讲《600年的养生秘诀》,专讲沈氏女科三大养生法宝:开胃、养肝、调肾。2013年7月在江苏卫视《万家灯火》栏目,主讲《沈氏祖传养生秘方》,专讲春、夏、秋、冬、长夏五季养生要点,毫无保留地把家传秘方、秘法公诸于众,使民众深受其益。2012年,“沈绍功教授单元式组合辨证论治法的理论与创新研究”被列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绍功先生行医五十年,在学术上追求创新,事业上追求精品,成果上追求效益,学风上追求实干,处事上追求真诚。他的格言是:“为了临床,疗效是硬道理”。他的座右铭为“全身心地投入,一切为了患者的康复,一切为了民众的保健”,被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赞为“深得患者信赖的临床医学家”,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誉为“中医临床家”。
十九世沈依功,男,1968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六年制医疗系毕业后进入中石化北京燕山石化职工医院工作(现更名为北京燕化医院),1996年晋升为主任医师,历任中医科主任、院长及党委书记等职,并兼任该院中医首席专家、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河北北方学院兼职教授,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常务委员,工作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他始终坚持参与临床一线工作,在心脑血管病、妇科病、糖尿病、胃肠病、肾病等方面累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在40余年的行医历程中,一方面传承了上海沈氏女科宝贵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努力继承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富于发扬创新精神。他临证强调中医辨证论治,突出整体观念和生克制化的中医理论特色;反对将疾病拘泥于简单分型归类,设定专方,生搬硬套,采用对号入座的机械操作;认为“中药西用”绝非中医辨证论治,亦不符合中西医结合宗旨,应予否定;积极提倡“洋为中用”、“西为中用”,吸纳现代医学先进科技理论和检测手段,为中医辨证、诊断、治疗、推断疾病预后等提供依据和服务,为加速中医现代化积极创造条件。在台海出版社付梓发行的《心血管病名医验案集》里,对中医心病治法精辟地归结为补益心气、滋养心阴、振奋心阳、祛痰化浊、活血化瘀、理气散寒6法,并以验案引证其说。
二十世沈宁(1970-),号永宁,绍功先生之子,199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执业医师、国家执业药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委员、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沈绍功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沈氏女科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之一。代表性著作《沈氏女科六百年养生秘诀》,讲述了沈氏女科的养生精华,弘扬完善、创新提升了沈氏女科养生保健家学。主编《战胜糖尿病》、同仁堂《蔬菜养生事典》和其它任副主编及编委的著作2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擅长中医妇科、中医内科。收徒2人:白伟超,范竹萍。
二十世沈劼,号永劼,依功先生之子,自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已取得国家执业医师证书及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资格,临证十余载。
2.沈氏门人传承脉络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沈氏女科第十九世传人沈绍功抛弃门户偏见,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家规,通过家族传承、硕博培养和师带徒相结合等形式大力培养传承人才,打造沈氏女科流派人才群体,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传、帮、带”的合理人才梯队,扩大流派辐射影响,使有600年历史的沈氏女科在祖国大江南北皆有了传薪火种,为更多的百姓提供健康服务。传承人中现有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11人,硕士4人,另有本科学历传承人十余人,成为沈氏女科的中坚力量。同时传承人中的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招收的博士和硕士构成了沈氏女科的后备人才队伍。这些高学历人才将为沈氏女科的进一步传承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
学术经验继承人:2002年,十九世传人沈绍功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沈宁、韩学杰被指定为学术经验继承人,沈氏女科世代由民间传承,首次被政府承认,列入官方名册,首传异姓传人。
韩学杰(1966-),女,沈绍功学术经验继承人,沈氏女科第二十代传人,跟师学习十余年,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主编《沈绍功验案精选》一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ISO/TC249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内对口单位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2006-2013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0余篇,承担课题26项,出版著作15部,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项。培养博士、硕士及徒弟十余人:王丽颖,谭勇,张晗,朱妍,刘颖,丁毅,李娜,刘兴方,王凤,信富荣,刘大胜。
在传承沈绍功学术经验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1)按照理?法?方?药四个层次进行学术特色归类,凝练了沈绍功教授临证学术精华,通过查阅大量的中医典籍,探索沈氏女科的理论和实践的科学依据,并升华沈氏一脉的学术思想,结合现代药理和高血压病研究成果,分析单元式组合辨治科学内涵,初步建立病证单元式组合辨证论治体系。(2)收集、整理沈绍功教授临证医案,根据中医学术特征,结合沈教授“单元式组合辨证论治”临证特点,建立结构化数据库,对各种信息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因子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结合人工甄别分析,得到准确的高血压临证经验,初步阐明高血压病证单元式组合辨证论治法的理论依据,丰富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3)在传承沈绍功教授学术思想基础上,较早提出“痰瘀互结”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治疗心血管病患者,应以祛痰为主,活血为辅,痰瘀同治。以心为主,研究相关疾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经过查阅古代文献,总结和探索历代医家对心病从痰瘀论治的理论渊源和学术思想,将其运用于临床,验证其可靠性。编写了《中医心病的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中医心病治法大全》和《心血管疾病中成药辨证用药指南》,使中医心病的诊断和治疗规范化,并用之于临床,以便行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临证时观察中医心病的诊治规律及用药规范等。临床研究“高血压病痰瘀互结中医病因研究”、“Ⅰ、Ⅱ级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性研究”,制定了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4)对肿瘤患者,继承沈绍功老师的经验思想,提出以保护胃气为主,扶正祛邪;对妇科疾病疏肝解郁,调气活血,平衡阴阳,临床疗效显著。
硕博培养:十九世传人沈绍功1992年起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共培养硕士3人:高峰,韩学杰,张页;博士1人:韩学杰。
高峰(1966-),女,医学硕士,主任医师,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呼吸科主任。长期从事中医呼吸、心血管疾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及科研经验。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撰写学术著作7部,主持、参与基础、临床研究课题6项。培养硕士1人:高英静。
师徒传授:沈绍功全国收徒30位(沈宁,韩学杰,杨金生,张印生,罗增刚,高峰,李成卫,连智华,丁京生,贾海骅,张治国,王蕾,杜文明,王学谦,孙占山,谷瑞华,谷继顺,杨雁群,贾自允,王再贤,崔叶敏,汪贵和,王敬忠,辛春艳,宋永江,郝民礼,李海玉,王雪茜,王玮,刘兴方),并扩展学术思想传承示范基地遍及包头、沈阳、北京、石家庄、鹤岗、霸州、长春、山东等地共8处。
杨金生(1964-),男,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主任,中国针灸学会秘书长,《光明中医》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提出中风病治疗应及早应用通腑法,具体施以化痰通腑、活血通腑、平肝通腑、通腑醒脑、滋阴通腑等,提高疗效。痰瘀同治,通补结合治疗胸痹,具体以通痹为主治标、以补虚为主治本。治疗肿瘤术后及放化疗,针对脾肾不足、气血两亏之证, 白细胞减少患者,采用健脾补肾、益气养血之法,研制 “扶正消癥胶囊”、“蛰龙丸”等肿瘤康复药物均获得医院制剂批准文号。治疗顽固性便秘以清热通便行气导滞之法,研制“清热通腑胶囊”、“润肠通便丸”、“通泰胶囊”等。培养学生4人:王莹莹,焦玉梅,张颖,屈莲峰。
张印生(1960-),男,主任医师,汲取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防病治病经验,结合历代中医养生理论,突出中医治未病思想编著《中医养生》一书,很好地传承了中医诊疗技术,弘扬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提出“阳气不足,湿浊有余”学术观点,临证治疗祛痰为主,痰瘀同治。对于胃肠疾病、恶性肿瘤患者,以保护胃气为主,扶正祛邪;妇科疾病疏肝解郁,调气活血;老年病调补肾阴肾阳等。在国家级重点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的《孙一奎医学全书》获200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首届优秀著作二等奖。收徒2人:范莉峰,杨玉环。
罗增刚(1967-),男,医学博士、研究员,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现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药膳研究会副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兼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医药保健康复委员会委员。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及地方电视台进行中医药养生保健、药膳讲座,2010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首届中医药科学普及先进个人“金话筒”奖。主持科研课题八项,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著作6部。获国家、部局级奖励3项。培养学生3人:夏小珣,李琨,姜婷婷。
李成卫(1971-),男,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主任医师。主编《沈绍功临证验案精选》、《冠心病临床药对新用》、《糖尿病临床药对新用》及《同仁堂养生馆》等医学著作,发表论文、译文10余篇,参与基础、临床科研课题5项。培养硕士4人:王洪弘,司鹏飞,王维广,杜倩。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