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文化中医流派正文

四川何氏骨科流派

何氏骨科起源于蒙古族传统骨伤科。据《成都满蒙族志》、《巴蜀史志》、《成都少城史料》记载,何氏骨科由何氏先辈蒙古族特呼尔氏创立,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

一、何氏骨科史略

特呼尔氏系蒙古族医武世家,每代均有人在军中担任医官。公元1644年,清摄政王多尔衮奉世祖福临(顺治)旨,由满州进山海关入中原,时任军中医官的何氏先辈随军迁徙。1718年(康熙五十年)因与准噶尔作战,调荆州满蒙族混合编制的驻防八旗官兵3000名进驻四川,何氏先辈随军到成都。1721年(康熙六十年)战事平息,应四川巡抚年羹尧奏,选留官兵匠役2100余名永驻成都,何氏先辈因之定居西蜀少城(今成都市柿子巷)。因属八旗统辖,故称“旗人”,何氏家族系镶兰旗、三甲。其第三代传人何兴仁,曾任成都西较场八旗军医官。

何氏先辈因随军转战而广泛接触了满、汉族文化,逐渐融蒙、满、汉族传统骨伤科及其武学为一体,使何氏骨科在历代传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尤其至第四代传人何仁甫,何氏骨科开始吸取西医学长处,临床疗效蜚声遐迩,理法方药自成体系,于20世纪上叶发展成为四川中医骨科著名学派之一。

二、何氏骨科第四代传人何仁甫

何仁甫

何仁甫

据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蒙古族特呼尔氏史略》关于“何氏开派,功在四代”的记述,20世纪上叶,作为四川中医骨科著名学派之一的何氏骨科,其代表人物为何氏骨科第四代传人何仁甫。

何仁甫,1895年7月─1969年4月,字同良,号白玉山人,蒙古族,祖姓特呼尔,四川成都人。系何氏骨科第四代传人。何仁甫继承家学、勤求古训、中西结合、治学严谨,撰有《特呼尔正骨手法》、《无暇斋正骨经验》、《仁济医话》等著述,奠定了何氏骨科融蒙、满、汉族骨伤科学及其武学为一体之基础,因医理医技自成体系、临床疗效蜚声遐迩,故20世纪上叶,以何仁甫为代表,何氏骨科成为四川中医骨科著名学派之一,何仁甫被誉为蜀中名医。1992年载入《四川省近现代人名录》(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省志人物志编辑组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1993年载入《成都满蒙族志》(成都市满蒙人民学习委员会、成都市满族蒙古族志编纂组编印)。

何仁甫自幼从父何兴仁学医习武。幼年启蒙于成都市蜀华街前清秀才瑞炳麟开办的私塾;民国初年就读成都储才中学;中学毕业曾入成都春熙路基督教青年会学习英文,合格后由该会推荐到华西协和医院(今华西医科大学)学习西医学。青年时期还先后拜满、蒙族骨科名医开长斋、春三爷,汉族擅长治疗骨结核、骨髓炎的中医外科名医徐寿仙和著名拳师马震江、马镇江为师。

其学术思想及医理医技特色,集中体现在辨证诊断、正骨手法和遣方用药三个方面。

(一)辨证诊断

何仁甫主张诊病“须中西合参”。 尤为强调“汲取西医仪器检测之长处”,但同时须结合临床症状细审,“不可依赖仪器”。对于病因病机的认识,他指出医者须有“熟悉人体之骨骼形态、关节结构,筋肉之分布及附着于骨之起止点”的功底。诊病尤当“精细”,“诚从手本血肉之体”,骨科病员“有其内必形诸外,一举一动,一步一趋,医者观微知变”,除了详问损伤之因、仔细观察行动之外,须再加双手十指触摸详审,只有诊断辨证精确,才能治疗得当,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贻害病家”。他将骨科疾病首先分为“骨伤、骨病”两类,再将骨伤分为“软伤、硬伤”两类,对于骨病,专门强调骨病与中医外科之痈疽疮疡应严加区分,不可混为一谈。

(二)正骨手法

何仁甫恪守家族传统,即蒙古族骨科医生“应当医武不分家”,为医之时,习武强身,他长于气功和单刀。他常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不怕苦,文艺界“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常规,深研武术的一招一式、一拳一腿,与观察骨伤骨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一样,都需要功在平素。骨科医生只有具备了健壮的体魄,才能避免实施正骨手法时力不从心或虎头蛇尾,因此过硬的武功是骨科医生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之一,武功扎实,用力得当,一人即可实施正骨手法治疗。实施正骨手法,他强调“手法如书法,手到、心到、气到,才能心手合一,运用自如”,同时注意尽可能减轻病员痛苦,“切忌伤而再伤”,应做到“气沉丹田,力透肱腕,劲达指端,视之不见,触之如电”。

(三)遣方用药

何仁甫认为遣方用药全在一个“活”字。他说:“同属砖瓦木料,何以能造万千风格之庙宇殿堂,匠心独运是其故也”,而“活”字当依具体伤病而论。如治损伤,“当辨筋伤骨伤、气伤血伤。孰轻孰重,药有轻重之别;甚或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固定之方,不能应万变之疾”。他擅长以外用药物为主治疗骨伤骨病,他认为“局部用药,直达病所,效速而无伤阴败胃之弊”。在用药方面,他严格遵循祖传方药,对祖传特殊药物坚持自己栽种、采集、炮制,如接骨要药“仙桃草”,他事先观察其生长情况,直至“小满”节前夕,先以白酒喷于草上的小桃子,使桃内小虫不致逃遁,旋即剪下小桃子并捣烂入药,效专力宏;又如何氏骨科丹药,也是按祖传验方选药和炼制。他认为“药物乃疗伤之工具,医不精药则不足为医”。何氏骨科方药独特的临床疗效,集中体现在骨科疑难重症的治疗方面。

何仁甫为医一生,淡薄名利。民国25年,国民党第29军慕名礼聘何仁甫任国术教官兼军医顾问,他深感为医者当以济世活人为人生要旨,同时不习惯军营生活,故两年后即毅然辞去官职,回家行医和潜心研究、总结何氏骨科。何仁甫在家行医虽从不挂牌,亦无任何诊所标志,但求治病员络绎不绝。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市卫生工作者协会成立,邀请何仁甫为首批会员。

“文革”期间,何氏家族受到极大冲击和迫害,在“破四旧”的浩劫中,何家被抄四、五次,不仅财产损失,特别是医武世家历代相传的家谱和大量的典籍、手稿竞因之毁于一旦。但何仁甫弘扬何氏骨科、发展中华医学的初衷未改,在坎坷的晚年,悉心培养第五代传人,按照“父子相传,不传外人”的习俗和何氏家规,何仁甫将何氏骨科医术及其平生所学,只传给了自己三个有志继承何氏祖传医术的儿子──长子何天祥、四子何天佐、五子何天祺;坚持“济世活人”的志向,对于经济困难的病人,他不仅免收药费,而且慷慨资助。何仁甫救济的病员难以计数,无数病员视他为救命恩人,尊称他“布衣郎中”。1969年何仁甫病故,葬于成都市三圣乡凉风顶。自他逝世后,许多年每逢清明时节,一直有他救治过的病员或病员家人自发地到他的墓前祭祀、怀念。

三 何氏骨科第五代传人 何天佐

何天佐

何天佐

何天佐,1941年2月生,蒙古族,大学学历。自幼跟随父亲何仁甫学医习武,全面继承了何氏骨科。迄今从事中医骨科临床工作40余年,在医疗、科研、学术、教学和医院管理等方面,具有显著、独特的专长,取得了突出的业绩。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上一篇:黔贵丁氏妇科流派

下一篇:四川李氏杵针流派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