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图谱中药图谱正文

白马骨

白马骨

【出处】《本草拾遗》

【拼音名】 Bái Mǎ Gǔ

【别名】六月雪、路边金(《宁乡县志》),满天星((阳春县志》),路边鸡(《草木便方》),六月冷、曲节草(《岭南采药录》),路边荆、鱼骨刺、光骨刺、过路黄荆(《中医药实验研究》),硬骨柴(《江西民间草药》),天星木、凉粉草、细牙家、白点秤(《广西中药志》),鸡骨头草、鸡脚骨(《浙江民间草药》),路边姜(《四川中药志》),鸡骨柴、千年勿大、白马里梢、野黄杨树、永勿大、米筛花、冻米柴、月月有、朱米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茜草科植物白马骨或六月雪的全草。

【原形态】

①白马骨

落叶小灌木,高25~45厘米。枝粗壮,灰色。叶通常丛生,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5~3厘米,宽5~15毫米,先端短尖,全缘,基部渐狭而成1短柄,柄长1~15毫米;托叶对生,基部膜质,顶有锥尖状裂片数枚,长1.2~2.5毫米。花无梗;丛生于小枝顶和近顶部的叶腋;苞片1,斜方状椭圆形,先端针尖,长约2毫米,白色,膜质;萼5裂,裂片三角状锥尖,长2.5毫米,革质;花冠管状,白色,长6~8毫米。内有茸毛1簇,5裂,裂片矩圆状披针形,长约2.5毫米;雄蕊5,花丝极短,花药长圆形;雌蕊1,花柱长约4毫米,柱头分叉,子房下位,5棱,圆柱状,2室。花期4~6月。果期9~11月。

生于山坡、路边、溪旁、灌木丛中。分布我国中部及南部。

②六月雪,又名:喷雪花、白雪丹、日日有、白荜蒲花。

形态与上种极相似,惟叶较小,狭椭圆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萼裂三角形,亦较短。生态及分布均同上种。

【性状】干燥枝呈深灰色,表面有纵裂隙,栓皮往往剥离。嫩枝浅灰色,节处围有膜质的托叶,花丛生枝顶,花萼呈灰白色,5裂,膜质。枝质稍硬,折断面带纤维性。叶大部脱落,少数留存,绿黄色,薄革质,卷曲不平,质脆易折断。产广西、广东、四川、贵州、江西、江苏、浙江、福建等地。

【化学成份】六月雪全草含甙类及鞣质。

【性味】

苦辛,凉。

①《本草拾遗》:"无毒。"

②《生草药性备要》:"味苦,性寒。"

③《贵州民间药物》:"性凉,味微辛。"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治风湿腰腿痛,痢疾,水肿,目赤肿痛,喉痛,齿痛,妇女白带,痈疽,瘰疬。

①《本草拾遗》:"止水痢。"

②《生草药性备要》:"治伤寒,中暑,发狂乱语,火症,亦退身热。"

③《宁乡县志》:"节:可治小儿惊风,腹痛;枝:烧灰可点翳。"

④《植物名实图考》:"治热证,疮痔,妇女白带。"

⑤《岭南采药录》:"解暑热,消积滞,止痢疾;并治伤寒,时疫,发背疮,消痈疽,拔毒。"

⑥《南京民间药草》:"止吐血。"

⑦《中医药实验研究》:"治目赤肿痛。"

⑧《安徽药材》:"与老母鸡同煮,能治慢性肾炎水肿。"

⑨《贵州民间药物》:"清热解毒,舒经活络。治刀伤,瘫痪,男女弱症,飞疔。"

⑩《广西中药志》:"治喉痛。"

⑾《四川中药志》:"清热,除风。治头晕目眩及胸膈邪热。’

⑿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舒肝解郁,清热利湿,消肿拔毒。治急、慢性肝炎,风湿腰腿痛,痈肿恶疮,蛇伤。"

⒀《上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活血,消肿,祛风,化湿,又有强壮作用。治女子经闭,白带过多,头晕无力。"

⒁《江苏验方草药选编》:"治乳糜尿。和石打穿煎服,治面神经麻痹。"

⒂《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平肝,利湿,健脾,止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烧灰淋汁涂,煎水洗残捣敷。

【附方】

①治水痢:白马骨茎叶煮汁服。(《本草拾遗》)

②治肝炎:六月雪二两,过路黄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

|<< << < 1 2 > >> >>|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上一篇:白鹤藤

下一篇:友水龙骨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