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与用法
【方源】《局方·卷之六治积热》凉膈散 治大人、小儿脏腑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颌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一切风壅,并宜服之。
【组成】 川大黄、朴硝、甘草 ,各二十两[各9g] 山栀子仁、薄荷,去梗、黄芩 各十两[各5g] 连翘 二斤半[18g]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得利下住服。
【方歌】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主治与功用
【主治】上、中二焦火热证。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病机】
热聚胸膈 ──────→ 身热口渴,胸膈烦热。
火热上冲 ──────→ 面赤唇焦,口舌生疮,咽痛,吐衄等。
燥热内结,不从下泄 ─→ 而见便秘溲赤 。
方解
君药:连翘清热解毒。
臣药:黄芩清肺与胸膈郁热;山栀通泻三焦,引火下行;大黄、芒硝泻火通便,以荡热于中。
佐药:薄荷、竹叶轻清疏散,以解热于上;兼有“火郁发之”之义。
使药:甘草、白蜜既能缓和硝、黄峻泻之力,又能存胃津,润燥结,和诸药。
凉膈散配伍特点,是既有连翘、黄芩、栀子、薄荷、竹叶,疏解清泄胸膈邪热于上;更用调胃承气汤合白蜜,通便导滞,荡热于中,使上焦之热得以清解,中焦之实由下而去。是以清上与泄下并行,但泻下是为清泄胸膈郁热而设,所谓“以泻代清”,其意在此。
运用
1.本方证为上、中二焦火热炽盛,以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为证治要点。本方虽有通腑之力,但其用重在胸膈之热,而不在大便之秘,即使大便不秘,而胸膈灼热如焚者,亦应施用。
2.若热毒壅阻上焦,症见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大便不燥者,可去朴硝,加石膏、桔梗以增清热凉膈之功。
3.咽炎、口腔炎、急性扁桃体炎、胆道感染、急性黄疸型肝炎等属上、中二焦火热者,均可加减用之。
注意事项
大黄后下,芒硝溶化、蜜冲兑。
文献摘要
《成方便读》:“若火之散漫者,或在里,或在表,皆可清之散之而愈。如挟有形之物,结而不散者,非去其结,则病终不痊。故以大黄、芒硝之荡涤下行者,去其结而逐其热。然恐结邪虽去,尚有浮游之火,散漫上中,故以黄芩、薄荷、竹叶清彻上中之火;连翘解散经络中之余火;栀子自上而下,引火邪屈曲下行,如是则有形无形上下表里诸邪,悉从解散。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
临床报道:用凉膈散加减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30例。全部病例经临床、实验室、X线片检查及部分患者行支气管造影,确诊为支气管扩张症咯血。其中大咯血(>500ml/天)2例,中咯血(100~500ml/天)22例、小咯血(<100ml/天)6例,痰中带血丝者未作选择对象。30例均在促进脓痰引流和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的原则下,在西药止血治疗无效停用时,给予凉膈散加减治疗。结果咯血停止,相应症状基本消失者22例,占73.3%;咯血与其相应症状有所好转6例,占20%;无效2例,占6.7%。总有效率93.3%。显效最短时间为2天,最长2周,平均7天(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304)。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