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文化中医漫话正文

仵作与古代的法医

“仵作”是现代法医科学体系中不得不提的名词。

公元前1000年左右,华夏大地就出现了一支类似现代法医专业的吏役,他们活跃在各地衙门里从事着司法检验工作。这些吏役本源于卖棺屠宰之家,后来逐步受用于官衙,但没有官位、官品,平时仍以为丧家殓尸送葬为生。随着刑案的不断增加,他们的身份逐步演变成官衙法定检验吏役——仵作。在科技不发达的漫长时代里,正是他们取证检验得出的证据,弥补了官僚们仅凭主观臆断、轻信口供办案的缺陷,对现代法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在隋唐时代,“仵作”一词就已经出现,但当时的“仵作”泛指帮助丧家埋葬的人。从隋唐至五代时期,随着社会对“仵作”职业的需求,还衍生出了专门负责殡葬业的行会组织。据《玉堂闲话》记载:这类民间行会的成员叫作“仵作行人”。

在宋代的官府衙门里“仵作”已参与具体办案,并且有了明确的分工,就是负责处理尸体,并在检验官指挥下喝报伤痕。当时的“仵作”还被老百姓称为“闭头”。他们的同行有“坐婆”、“稳婆”,在遇有妇女下体检验时,“坐婆”方才参加办案。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医集注《洗冤录》的作者宋慈(1186-1249),把“仵作”之职提升为科学。他曾四次担任南宋省一级的司法官——提刑。在他为官的20余年间,始终“以民命为重”,采取“审之又审,不敢葫一毫慢易心”的严谨态度,深入查访,不畏权势,积累了丰富的检验经验。

《洗冤录》记录了一种蒸骨验伤的方法:把一具尸骨洗净,用细麻绳串好,按次序摆放到竹席之上。挖出一个长5尺、宽3尺、深2尺的地窑,里面堆放柴炭,将地窑四壁烧红,除去炭火,泼入好酒二升、酸醋五升,趁着地窑里升起的热气,把尸骨抬放到地窑中,盖上草垫,大约一个时辰以后,取出尸骨,放在明亮处,迎着太阳撑开一把红油伞,进行尸骨的检验,“若骨上有被打处,即有红色微荫,骨断处其接续两头各有血晕色。再以有痕骨照日看,红则分明是生前被打。骨上若无血荫,踪有损折乃死后痕”,亡者的死因就在红油伞下展现,现代科学证明了红油伞吸收了阳光的部分射线,使当时的检官看到了他想看的事实。

宋慈的痕迹检验、尸体鉴定等获取物证的方法,应该是13世纪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备的检验技术。而且,宋慈在《洗冤录》中提出的检验四原则,即实事求是原则;不轻信口供原则;调查研究原则;验官应亲自填写“尸格”原则,即使在今日,法医检验仍须遵守。

宋慈的《洗冤录》突破了传统的单纯记述刑狱故事的局限,把我国古代法律学和医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体现象、现场检查、尸体检查情况的归纳,整理出一整套符合科学原理并与现代医学相吻合的法医检验方法,实为集宋朝以前法医学尸体检验之大成。

《洗冤录》问世后,立即被颁行全国,成为宋朝以及历代刑狱官办案必备的参考书。从事司法检验工作的官吏、仵作,大多会随身携带一部线装《洗冤录》。若在检验尸伤时遇有疑难,就打开它,从中寻找解决的方法;审案定刑,上驳下复,也以它为指南,即使是国家法律也不及它的权威。《洗冤录》在我国被沿用的八百余年里,还被译成韩、日、法、英、荷、德等文字流传世界各地。因为宋慈的努力,“仵作”被逐步提升为案件侦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皇帝与中药

下一篇:古代毒药指的啥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