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炮制】上为俰咀。
【功能主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用水一钱,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150克,白茯苓90克,甘草(炙)45克。
【制法】上药为粗散。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痰湿内阻,脾胃不和,胸腕痞闷,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生姜7片,乌梅1个,同煎至9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侯。
【备注】本方是治疗湿痰的要方。湿痰之成,多因饮食生冷,脾胃不和,运化失健,以致湿聚成痰。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行则痰化;痰由湿生,故以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中益脾。煎加生姜,既制半夏之毒,又协同半夏、橘红和胃祛痰止呕;少用鸟梅,味酸收敛,配半夏散中有收,使其不致辛散太过。凡是痰湿为患,均可用本方增损治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二陈汤--《万病回春》卷三
【处方】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去皮),白术 (去芦),苍术(米泔制),砂仁,山药(炒),车前,木通,厚朴(姜汁炒),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药锉为一剂。
【功能主治】主治痰湿中阻,泄泻或多或少,脉象沉滑者。
【用法用量】用生姜3片,乌梅1个,灯草1团,水煎,温服。泄泻不止,加肉蔻,诃子,去厚朴。
【摘录】《万病回春》卷三
二陈汤--《万病回春》卷四
【处方】陈皮 半夏(姜汁炒)茯苓 枳壳(麸炒)牛膝(去芦)猪苓 木通 山桅 麦门冬(去心)车前子 黄柏(酒炒)各等分 甘草减半
【制法】上药锉为一剂。
【功能主治】主治痰气闭塞,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用灯草1团,水煎,空腹时服。
【摘录】《万病回春》卷四
二陈汤--《诚书》卷八
【处方】半夏(炒,去脐),枳实(炒),酸枣仁(炒),陈皮各6克,茯苓15克,甘草(炙)3克。
【功能主治】主治顽痰所致的惊悸。
【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大枣、竹茹,水煎服。
【摘录】《诚书》卷八
二陈汤--《普济方》卷二○六引《指南方》
【别名】治中汤、补脾汤、正料治中汤
【处方】人参、白术、甘草(炙)、干姜(炮)、青皮、陈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脾胃虚寒,胸腹胀满,呕逆不食,自利不渴,因伤宿食,或吐后噫败脾气。伤寒汗后,脾胃伤冷物,胸膈不快,寻常血气不和;太阴伤寒,手足温,自利不渴,腹满时痛,咽干,脉尺寸俱沉细;饮食伤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气复热,四肢冷痹,三焦不调,及胃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呕不得食;中寒,饮食不化,吞酸哯啘,食则膨亨,胀满呕逆;脾胃不和,饮食减少,短气虚羸而复呕逆,霍乱吐泻,胸痹心痛,逆气短气,中满虚痞,膈塞不通,或大病愈后,胸中有寒,时加咳唾;霍乱吐泻,泻血不止;脏寒冷气,腹痛肠鸣,下痢青黑;食积,心腹满痛;忧思郁结,脾肺气凝,胀满上冲,饮食不下,腹满痞闷,兼食积者;冷食粘滞。
【用法用量】治中汤(原书同卷)、补脾汤(《本事》卷九)、正料治中汤(《直指》卷二十六)。大便秘,加大黄(棋子大)2枚。
【临床应用】伤寒劳复《本事》:有人患伤寒得汗数日,忽身热自汗,脉弦数,心不得宁,真劳复也。予诊曰:劳心之所致,神之所舍,未复其初,而又劳伤其神,荣卫失度,当补其子,益其脾,解发其劳,庶几得愈。授以本方,佐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