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药词典中药词典T正文

天名精

【出处】《本经》

【拼音名】Tiān Mínɡ Jīnɡ

【别名】茢薽、豕首(《尔雅》),麦句姜、虾蟆蓝(《本经》),天芜菁(叫、品方》),天门精、玉门精、彘颅、蟾蜍兰、觐、地菘、天蔓菁(《别录》),葵松、鹿活草(《唐本草》),杜牛膝(《圣济总录》),皱面草(《履巉岩本草》),皱面地菘草(《卫生家宝方》),鹤虱草(《伤寒蕴要》),母猪芥(《孙天仁集效方》),蚵蚾草(《经效济世良方》),土牛膝(《本草崇原》),鸡踝子草(《本草正义》),野烟、山烟、野叶子烟、癞格宝草(《贵州民间方药集》),癞蟖草(《中国植物图鉴》),挖耳草、额头草、癞蛤蟆草、臭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菊种植物天名精的根及茎叶。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有臭味。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软毛。茎下部叶互生;稍有柄;叶片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0~15厘米,宽5~8厘米,先端尖或钝,全缘,或有不规则的锯齿,上面绿色较深,光滑,下面有细软毛和腺点;茎上部叶近于无柄;长椭圆形,向上逐渐变小。头状花序多数,腋生,近乎无柄,有时下垂;总苞钟形或稍带圆形,外层苞片稍短,卵圆形,中层和内层苞片长椭圆形;花序中全为管状花,黄色;花序外围为雌花,花冠先端3~5齿裂,花后柱头外露;中央数层为两性花,花冠先端4~5齿裂,花后雌雄蕊均外露,花药基部箭形,柱头2深裂,裂片线形。瘦果长约3~5毫米,有纵沟多条,顶端有线形短喙,无冠毛。花期6~8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果实(鹤虱)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野草丛中。分布河南、湖南、湖北、四川、云南,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贵州、陕西等地。

【性味】

辛,寒。

①《本经》:味甘,寒。

②《别录》:味辛,无毒。

⑧《开宝本草》:味咸。

④《纲目》:微辛甘,有小毒。

【归经】

入肝、肺经。

①《本草再新》:入肺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厥阴经。

【功能主治】

祛痰,清热,破血,止血,解毒,杀虫。治乳蛾,喉痹,疟疾,急性肝炎,急慢惊风,虫积,血瘕,衄血,血淋,疔肿疮毒,皮肤痒疹。

①《本经》:主瘀血、血瘕。下血、止血,利小便。

②《别录》:除小虫,去痹,除胸中结热,止烦渴,逐水,大吐下。

③《药性论》:治疮,止血及鼻衄不止。

④《唐本草》:主破血,生肌,止渴,利小便,杀三虫。除诸毒肿疔疮,瘘痔,金疮内射。身痒瘾疹不止者,揩之立已。

⑤《开宝本草》:主金疮,止血,解恶虫蛇螫毒,按以敷之。

⑥《纲目》:吐痰止疟。治牙痛口紧,喉痹。

⑦《本草备要》:治乳蛾喉痹,砂淋血淋。

⑧《野生药植图说》:嫩叶捣烂治脚癣。

⑨《杭州药植志》:强力杀虫药,可以杀蛔虫及绦虫,并治失力黄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

①《本草经集注》:垣衣为之使。

②《蜀本草》:地黄为使。

③《本草经疏》:脾胃寒薄,性不喜食冷,易泄无渴者勿服。

【附方】

①治咽喉肿塞,痰涎壅滞,喉肿水不可下者:地菘捣汁。鹅翎扫入,去痰最妙。(《伤寒蕴要》)

②治缠喉风:蚵蚾草,细研,用生蜜和丸弹子大,噙化一、二丸。如无新者,只用干者为末,以生蜜为丸,不必成弹子,但如弹子大一块。(《经效济世良方》救生丸)

③治吐血疾:皱面草,不以多少,为细末。每服一,二钱,用茅花泡汤调服,不以时候。(《履巉岩本草》)

④治产后口渴气喘,面赤有斑,大便泄,小便闭,用行血利水药不效:天名精根叶,浓煎膏饮。下血,小便通而愈。(《本草从新》)

⑤治疔疮肿毒:鹤虱草叶、浮酒糟。同捣敷。(《孙天仁集效方》)

⑥治风毒瘰疬,赤肿痛硬:地菘一斤

|<< << < 1 2 > >> >>|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上一篇:天门冬

下一篇:天名精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