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药词典中药词典S正文

粟米

》)②治消渴口干: 粟米炊饭,食之良。 (《食医心镜》)③治孩子赤丹不止: 研粟米敷之。(《兵部手集方》)④治汤火灼伤: 粟米炒焦,投水,澄取汁,煎稠如糖,频涂之。能止痛,灭瘢痕。一方半生半炒,研末,酒调敷之。(《崔氏纂要方》)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补遗》:粟,陈者难化。《衍义》云,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食生虫。所谓补肾者,以其味咸之故也。

2.《纲目》:粟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渴泄痢,皆肾病也,渗利小便,所以泄肾邪也。降胃火,故脚胃之病宜食之。按罗天益《宝鉴》云,粳粟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以淡渗下行,利小便。韩《医通》云: 一人病淋,素不服药,予教以专啖粟米粥,绝他味,旬余减,月余痊,此五谷治病之理。

3.《随息居饮食谱》:粟米功用与二米略同,而性较凉,病人食之为宜。

4.《医学入门》:粟,即今之小米。山东最多。五谷中最硬,谓之硬粟,得浆水即易化。无毒。

5.《别录》: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

6. 陈粟米:主胃热,消渴,利小便。

7. 陶弘景:陈粟米:作粉尤解烦闷。

8. 孟诜:陈粟米:止痢。

9.《本草拾遗》:粟米粉解诸毒,水搅服之;亦主热腹痛,鼻衄,并水煮服之。

10.《日用本草》:和中益气,止痢,治消渴,利小便,陈者更良。

11.《滇南本草》:主滋阴,养肾气,健脾胃,暖中。治反胃,小儿肝虫,或霍乱吐泻,肚疼痢疾,水泻不止。

12.《纲目》: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摘录】《中华本草》

|<< << < 1 2 > >> >>|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上一篇:粟米

下一篇:粟米草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