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药词典中药词典S正文

石菖蒲

【出处】《本草图经》

【拼音名】Shí Chānɡ Pú

【别名】昌本(《周礼》),菖蒲、昌阳(《本经》),昌羊(《淮南子》),尧时薤、尧韭(《吴普本草》),木蜡、阳春雪、望见消(《仙传外科集验方》),九节菖蒲(《滇南本草》),水剑草(《纲目》),苦菖蒲(《生药性备要》),粉菖(《中药材手册》),剑草(《贵州民间方药集》),剑叶菖蒲(《四川中药志》),山菖蒲、溪菖(《药材学》),石蜈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野韭菜、水蜈蚣、香草(《广西中草药》)。

【来源】为天南里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卧,直径5~8毫米,外皮黄褐色。叶根生;剑状线形,长30~50厘米,宽2~6毫米,罕达1厘米,先端渐尖,暗绿色,有光泽,叶脉平行,无中脉。花茎高10~30厘米,扁三棱形;佛焰苞叶状,长7~20厘米,宽2~4毫米;肉穗花序自佛焰苞中部旁侧裸露而出,无梗,斜上或稍直立,呈狭圆柱形,柔弱,长5~12厘米,直径2~4毫米;花两性,淡黄绿色,密生;花被6,倒卵形,先端钝;雄蕊6,稍长于花被,花药黄色,花丝扁线形;子房长椭圆形。浆果肉质,倒卵形,长宽均约2毫米。花期6~7月。果期8月。

本植物的叶(菖蒲叶)、花(石菖蒲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涧泉流附近或泉流的水石间。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主产四川、浙江、江苏等地。

【性状】干燥报茎略呈扁圆柱形,稍弯曲,有时分歧,一般长3~20厘米,直径约0.5~1厘米。表面灰黄色、红棕色或棕色,环节紧密,节间长约3~6毫米,有略呈扁三角形的叶痕,左右交互排列,下方具多数圆点状突起的根痕,并有细皱纹,节间有时残留叶基,纤维状,偶有短小细根。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纤维性,类白色至淡棕色,可见环状的内皮层,维管束散在,中心部较显著。气芳香,味微辛。以条长、粗肥、断面类白色、纤维性弱者佳。

【化学成份】根茎和叶中均含挥发油(0.11~0.42%),其主要成分是β-细辛醚63.2~81.2%,细辛醚8.8~13.7%,其次为石竹烯、α-葎草烯、石菖醚等。还含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

【炮制】

拣去杂质,洗净,稍浸泡,润透,切片,晒干。

【性味】

辛,微温,

①《本经》:辛,温。

②《另口录》: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无毒。

【归经】

入口、肝、脾经。

①《纲目》:手少阴、足厥阴。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膀胱三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功能主治】

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治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

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

①《本经》: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

②《别录》: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小儿温疟,身积热不解,可作浴汤。聪耳目,益心智。

③《药性论》:治风湿顽痹,耳鸣,头风,泪下,杀诸虫,治恶疮疥瘙。

④《日华子本草》:除风下气,除烦闷,止心腹痛,霍乱转筋。治客风疮疥,涩小便,杀腹藏虫。耳痛:作末、炒,承热裹窨,甚验。

王好古:治心积伏粱。

⑥《滇南本草》:治九种胃气,止疼痛。

⑦《纲目》:治中恶卒死,客忤癫痫,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痈肿。捣汁服,解巴豆大戟毒。

⑧《本草备要》:补肝益心,去湿逐风,除痰消积,开胃宽中。疗噤口毒痢,风痹惊痫。

⑨《本草再新》:止鼻血,散牙痈。

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消化不良,胃炎,热病神昏,精神病。

⑾《广西中草药》:治癫狂,惊痫,痰

|<< << < 1 2 3 > >> >>|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上一篇:石菖蒲

下一篇:莎木面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