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雷公炮炙论》
【拼音名】Shí Liu Pí
【别名】石榴壳(《雷公炮炙论》),酸石榴皮(《肘后方》),安石榴酸实壳(《别录》),酸榴皮(《纲目》),西榴皮(《闽东本草》)。
【来源】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果皮。秋季果实成熟,顶端开裂时采摘,除去种子及隔瓤,切瓣晒干,或微火烘干。
【原形态】
石榴(《雷公炮炙论》)又名:楮榴(《广雅》),安石榴(张华《博物志》),丹若(《酉阳杂俎》),金罂(《纲目》),金庞(《群芳谱》),榭榴、海石榴、安息榴、西安榴、钟石榴。
落叶灌木或乔木,高2~5米。树皮青灰色;幼枝近圆形或微呈四棱形,枝端通常呈刺状,无毛,叶对生或簇生;叶片倒卵形至长椭圆形,长2.5~6厘米,宽1~1.8厘米,先端尖或微凹;基部渐狭,全缘,上面有光泽,无毛,下面有隆起的主脉,具短柄。花1至数朵,生小枝顶端或腋生,花梗长2~3毫米;花的直径约3厘米;萼筒钟状,肉质而厚,红色,裂片6,三角状卵形;花瓣6,红色,与萼片互生,倒卵形,有皱纹;雄蕊多数,着生于萼管中部,花药球形,花丝细短;雌蕊1,子房下位或半下位,上部6室,具侧膜胎座,下部3室,具中轴胎座,花柱圆形,柱头头状。浆果近球形,果皮肥厚革质,熟时黄色,或带红色,内具薄隔膜,顶端有宿存花萼。种子多数,倒卵形,带棱角。花期5~6月。果期7~8月。
本植物的根皮(石榴根)、叶(石榴叶)、花(石榴花)、果实(酸石榴、甜石榴)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向阳处或栽培于庭园。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性状】干燥的果皮呈不规则形或半圆形的碎片状,厚2~3毫米。外表面暗红色或棕红色,粗糙,具白色小凸点;顶端具残存的宿萼;基部有果柄。内面鲜黄色或棕黄色,并有隆起呈网状的果蒂残痕。质脆而坚,易折断。气微弱,味涩。以皮厚实、色红褐者为佳。
【化学成份】含鞣质10.4~21.3%、蜡0.8%、树脂4.5%、甘露醇1.8%、糖2.7%、树胶3.2%、菊粉1.O%、粘质0.6%、没食子酸4.0%、苹果酸、果胶和草酸钙、异槲皮甙。
【炮制】
拣去杂质,去净残留的内瓤及子,洗净,切块,晒干。
【性味】
酸涩,温,有毒。
①《药性论》:味酸,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酸涩。
③《纲目》:酸涩,沮,无毒。
④《广西中药》:味苦涩,性温,有毒。
【归经】
入大肠、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肾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阴、足少阴经。
【功能主治】
涩肠,止血,驱虫。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滑精,崩漏,带下,虫积腹痛,疥癣。
①《别录》:疗下痢,止漏精。
②《药性论》:治筋骨风,腰脚不遂,步行挛急疼痛。主涩肠,止赤白下痢。取汁止目泪下,治漏精。
③《本草拾遗》:主蛔虫。煎服。
④《滇南本草》:治日久水泻,同炒砂糖煨服,又治痢脓血,大肠下血。同马兜铃煎治小儿疳虫。
⑤《本草蒙筌》:理虫牙。
⑥《纲目》: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
⑦《生草药性备要》:治瘤子疮,洗疝痛。
⑧《本草求原》:洗斑疥癞。
⑨《科学的民间药草》:驱除钩、绦虫。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散剂。外用: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涂。
【注意】《本草从新》:能恋膈成痰,痢积未尽者,服之太早,反为害也。
【附方】
①治久痢不瘥:陈石榴焙干,为细末,米汤调下三、四钱。(《普济方》神授散)
②治妊身暴下不止,腹痛:安石榴皮二两,当归三两,阿胶二两(炙),熟艾如鸡子大二枚。上四物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产经方》石榴皮汤)
③治粪前有血,令人面黄:酢石榴皮,炙研末,每服二钱,用茄子枝煎汤服。(《千金方》)
④治脱肛:石榴皮、陈壁土,加白矾少许,浓煎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