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村旁或路边的灌丛中,赤有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多分枝,小枝有四棱线,节处膨大,嫩枝绿色。叶多皱缩,完整叶片狭披针形或披针状线形,长4-14cm,宽1-2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青绿色,下面黄绿色,光亮;中脉粗大,与侧脉均呈深紫色,或有时侧脉半透明。气微,味淡。
【化学成份】
叶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1]。
根含生物碱爵床脂素(justicin)和挥发油[2]。
【药理作用】根煎剂或醇提取物(1-2g/kg)可使大鼠体温升高;剂量过大(10-20g/kg)则使体温降低,剧烈泻下,终致死亡。
【性味】味辛;苦;性平
【归经】归肝;肾;肺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散瘀血;续筋骨。主风湿痹痛;月经不调;产后腹痛;跌打肿痛;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或泡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衍;或煎汤熏洗。
【各家论述】
1.《本草纲目拾遗》:治折伤,续断骨,捣罨。
2.《生草药性备要》:治风邪,理跌打,调酒服。
3.《岭南采药录》:理跌打伤,内服能去瘀生新。
4.《陆川本草》:治风湿骨痛。
【摘录】《中华本草》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