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文化医德仁心正文

陈邦贤:慧思精研 医史流芳

陈邦贤(1889~1976年)是我国医学史研究的开拓者,也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奉召建院专家之一。他是我国倡导医学史教育的先行者、教育家,开创了医学通史研究、专科史、疾病史研究,开创了医学史料学的研究,使得医学史在我国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拜师丁福保 闯路医学史

陈邦贤自幼聪颖, 4岁开始在父母的教习下识字读书。因其父母亦通英文,他8岁开始学英文,还曾跟从王吉人学习英语。他学习异常刻苦,不畏风雨艰辛,还曾涉水至王师家求学。早年中英文的学习为他日后开阔的视野打下了基础。陈邦贤13岁时,其父患搭背久治不效,后遇一酱园工人传一秘方治愈。其父便开始留心医药,搜集秘方,稍有收入便研制成药送人,并命他立志习医救人。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开始读老太外祖李元荣的遗著《知医必辨》。该书也成了他自学启蒙之书。此后,他又阅读了很多中医古籍,16岁时已能为人开方治病。

1909年,考察日本医学专员丁福保对当时的日本医学进行了深入考察,收获甚丰,回国后译述了《西洋医学史》,在书中着重强调了医学史的重要性:“盖吾人现有之知识,决非尽得诸自身之经验,其大部分得诸过去几千年之古人。……故医学之医史的知识,实为必需之学问。”评述的原则是“离主观的叙述”,同时“本诸始终正确之史料”。

丁氏这一思想影响了陈邦贤一生。1910年,丁福保在上海创办《中西医学报》及中西医研究会,以研究、交流中西医学、振兴中国医学为宗旨。1910年,陈邦贤投书拜师,在丁福保影响下,萌生了专攻医史之志,开始整理和撰写中国的医学史。

1912年,陈邦贤着手写《中国医学史》,两年后发表了《清之医学》研究论文,并在《中西医学报》持续两年连载其《中国医学史》稿。他还于1914年发起成立了中医医学史上第一个医史研究会。经过几年磨砺与积累,1919年,他用文言文完成了《中国医学史》一书。当时社会对医学史研究感到很陌生,没有出版社支持他。他当时已育有三子,靠微薄收入养家糊口。但为了医学史事业在中国的起航,他东拼西借,凑齐了一百块大洋,自费在上海医学书局刻印。这部《中国医学史》不仅是他的第一部医史著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医学编年体史专著。

艰难勤拓展 学科成体系

陈邦贤还把他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编为《素灵新义》《医学门径语》《中外医事年表》,先后出版。然而《中国医学史》等书的出版,并没有改善他的生活条件。上世纪30年代前后,陈邦贤父母与夫人相继故去,留下七个年幼的子女。谋生与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他一人身上。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陈邦贤一边在学校任教和兼校医看病,一边还要大量涉猎古今医书文献和报纸杂志,一边更要撰写论文专著,或编辑小报期刊,为拓展中国医学史研究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他又奋笔写出了《药学史》《疾病史》《卫生行政史》《防疫史》《医事教育史》《中外医事年表》《医学史纲》《民国史料笔记丛刊》《科学医学发展史》《中国医学人名志》《四种传染病史》等。

1937年,第二版《中国医学史》问世后,中医史在国内外的影响渐渐显著。二版改文言为白话,变更篇章,也充实了内容,使该书的质量大大提高。该书后被商务印书馆纳入《中国文化史丛书》,即将中国医学视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接受了中医史为专门史、学科史。二版《中国医学史》在此后多次被重印,学界也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医史。新中国成立后,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陈老对《中国医学史》又进行了第三次修订,使这部通史日臻完善。也最终使医学史在中国形成了独立的学科。

史料浩无边 忘我苦钻研

陈邦贤对待学术研究非常严肃认真,并常常达到忘我的境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所教授李经纬时常感叹:“像陈老这样勤奋做学问的人,实在很罕见,现在基本上找不出第二个。”

陈邦贤50岁完成第二版《中国医学史》的修订。当时,他意识到史料学是这门学科最重要的奠基石。他认为,史论观点必须建立在丰富而正确的史料之上,切忌空发议论,“吾人医史之研究,须离主观的叙述,本自始终正确之史料,否则往往失历史之事实,而陷于冥想之议论。” 因此,他立志要为此学科建立起史料学。除了注重从中医典籍中搜集医史资料,他还立志要下大功夫把我国的正史、《十三经》《诸子集成》等传统经典论著中的涉医文献一网打尽,对这些史料进行发掘、整理和研究。

1938年,在炮火纷飞的重庆,当大家都在考虑如何活命的时候,陈邦贤却毫不犹豫地启动了他的研究计划,一头扎入《二十六史》的鸿篇巨著中,去寻找中医几千年历程中的点点滴滴。在战火最密集的岁月里,在常常被迫在防空洞中躲避的时刻,他的随身包袱里,除了少量干粮,就只有史书。他不肯浪费一分一秒,在防空洞中借着通气孔的微弱光线忘我地查阅史书。他说:“做学问,不怕慢,就怕站。” 即使在生死的边缘,他也未停止前进的步伐。

经过20多年日日夜夜的工作,上世纪50年代末,陈邦贤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与韧性,完成了《二十六史医学史料汇编》。他将数以万计的史料,按医事制度、医学人物、医学文献、寿命胎产、养生卫生、解剖史料、脏腑经络、疾病、病因、诊断与治疗、药品、兽医和兽疫等十大类进行分类汇编。上世纪60年代初,这一巨大工程被列入了国家《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医学科学》中,预备正式出版。不料,该稿在当时被认为含有大量封、资、修内容,必须删节。“文革”结束后,学界认识到抢救这部稿件的重要性,又将其列入国家1978-1985年科技发展规划。1982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正式建立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为了纪念陈老,也为了保存这一学术成果,内部铅印了该文稿,终使这部史料巨著留存于世。

为国育英才 医史终流芳

陈邦贤不仅亲历亲推医学史研究发展,还为这门新兴学科的传承致力于培育人才。

1934年,陈果夫创办江苏省立医政学院。陈邦贤以其医史业绩,被聘为该学院医学史、疾病史的教授。他为了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殚精竭虑,反复修改编写了四种讲义,深受欢迎。该校学生耿鉴庭在他影响下,也致力于医史研究。大学生张慰丰跟随他研究医学史,后于1957年在南京医学院成立医史教研室。

1954年,陈邦贤被推荐入京,参与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筹建。次年,他受命担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医史研究室副主任。在医史研究室,他开始专心专职地从事中国医史研究以及培养医史专门人才。

1955年12月19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成立,同时“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开班,负责该班医学史教学的老师为陈邦贤与李涛。1956年,教育部、卫生部有关人士感觉到医学史很重要,但专业研究人员很少,各个院校没有开设医学史课程的教师,于是指示由中医研究院医史研究室负责,开设医学史高级师资进修班,培养医史学教师,并要求全国各个医学高等院校派人参加高级医史师资进修班的学习。当时,李涛任医史研究室兼职主任,陈邦贤任副主任,具体负责科室工作。全国参加医学史进修班的共有20多位学员,1957年,进修班结业后,大多回到原院校组建医史教研室,开设医学史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医学史教学与研究,实现了陈邦贤早年提出的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设医学史专科的夙愿。

1958年5月,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学员结业,李经纬、蔡景峰分配至中医研究院医史研究室,拜陈邦贤为师。1963年,王致谱从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也跟随陈邦贤做医学史专门研究。蔡景峰后成为我国民族医学史研究之佼佼者,在国内外医学史界颇具影响。李经纬后来在隋唐医学史、外科学史上有很深的造诣,并完成了陈邦贤的遗愿,将医史文献研究室升格为医史文献研究所,主持编修了《中国医学通史》《中医大辞典》等大型医史学专著或工具书等。王致谱成为近现代医学史研究的专家。陈邦贤的学生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秉承了他的治史方法、严谨的治学态度及仁人风范,并将之再传给了他们的学生。他们是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医史学家,所编著的多种医学史教材对我国医史学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先后培养了众多的医学史硕士、博士、博士后等。

陈邦贤从事教育工作数十年,视青年学子为家人。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他总是和颜悦色,循循善诱,热情至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的学生交不起学费,请他担保,结果有的因拖欠未还,他作为担保人而被扣了工资,他也从不向当事人索要。他一生到底担保了多少学费,扣过多少次工资,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他也从未埋怨过谁。学校开除学生,他总要出面担保,所以人们送他“圣人”美誉。

陈邦贤晚年自号红杏老人,“杏”是杏林、医林,“红”就是坚定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方向,他不断鞭策自己,要又红又专,一心跟着共产党走。1976年2月5日,陈邦贤因急性肺炎病故,享年87岁。今年将迎来陈邦贤诞辰130周年,让我们缅怀这位中国医史学之父,并祝愿他倾注了一生心血的医学史事业能更好地传承发展。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下一篇: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