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中医对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认识

自古以来,在疫病流行时期,无症状感染者早已有之。明代医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下卷·统论疫有九传治法》中谓:“盖温疫之来……入于膜原,伏而未发,不知不觉。”《温疫论·上卷·原病》中言:“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所谓“伏而未发”“未能顿发”,即是指感受疫邪之后,未能及时出现相关症状,相当于现代所说的无症状感染者。联系现代临床实际,不少传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大多感染者可较快显露临床症状,但也有些感染者理化检查已呈阳性,但病人无明显不舒,一如常人,这些人被称为“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性。

对于新冠肺炎,有专家认为其病潜伏期为0~14天,大部分为3~7天,大多数病例潜伏期过后即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也有部分病例潜伏期已过或更长时间未能出现相关的症状,而核酸等检查则呈阳性。对于这类人群,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此类患者由于其传播隐匿性,给筛选和防控带来了严重挑战。我国已将无症状感染者摆在防控疫情的重要位置,但任重而道远。兹从中医温病学角度,谈谈中医药对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认识和干预对策,就正于同道。

原因分析

“伏气温病”观

黄帝内经》早就提出了“伏气”学说,认为机体感受外邪后可即时发病,亦可逾时而发,后者是指邪气伏于体内,越一季度或更长时间而发的疾病,就温病而言,即“伏气温病”。《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均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述,这是“伏气温病”观的渊薮,后世医家多宗之。

对于邪伏部位的问题,历代诸家看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王叔和认为是邪伏肌肤;喻嘉言、张路玉、柳宝诒等均主张邪伏少阴;吴又可、俞根初等主张邪伏膜原;张锡纯则提出邪伏三焦脂膜。由于伏邪部位有深浅,因此出现症状亦有迟早,一般来说,邪伏部位浅则发作较早,邪伏部位深则发作较迟。联系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我们若从中医传统的伏气学说来认识,似属“伏气温病”范畴,于是短期未能出现症状,当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是以达邪外出,或新感触动伏邪,则可出现临床症状,病情一般不轻,很值得我们注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医所谓“伏气”,与西医所说的“潜伏期”,似有类似之处,但不能将两者等同认识,中医“伏气”学说是古人临床实践上升到理论的结晶,有它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其实质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

“邪毒微甚”说

中医学认为,疫病的发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正气起着主导性作用,但邪气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而邪之微甚,关乎病情的轻重缓急,或症状发作与否。一般来说,感邪甚者,病情较重较急,感邪微者,病情较轻较缓,甚至不足以显露症状,或者正气将邪毒迅速消灭,症状无由而生。早在400多年前,吴又可《温疫论·下卷·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对无症状感染者就有精辟的论述,指出疫邪“有感之浅者……证候不显,多有不觉其为疫也。”“所感之气薄……饮食不绝,力可徒步,又焉得知其为疫也。”言下之意,感邪轻微者,可不出现症状。如此远见卓识难能可贵,读后令人叫绝。同时他还告诫此等病例,医者必须仔细辨识,及时予以治疗,否则会贻误病情,造成“痼疾”等不良后果。对照新冠病毒感染者症状的发作,同样存在着上述情况,尤其是对感染病毒而无症状者,应如是观。

“体病相关”论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极为密切,掌握机体的体质状况,对于探求病因、寻找病位、分析病机、掌握病势、推测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疫病发生而言,尽管机体的内因(包括体质状况)常起着主导作用,但当某种致病因素超越人体防御力量时,外因就能起到致病的关键作用,如强烈的传染病流行时,有些人体质虽然强健,也难免被病邪所侵袭而发生疾病,更何况体质素弱或原有其他疾病者。

至于感染者是否出现症状,我们认为由于体质与疾病的传变和转归关系至密,因此当病邪侵入人体时,不同体质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吴又可《温疫论·下卷·知一》曾以醉酒为例,形象地比喻体质与疾病表现的关系,尝谓:“邪之着人,如饮酒然。凡人醉酒,脉必洪而数,气高身热,面目皆赤,乃其常也。及言其变,各有不同:有醉后妄言妄动,醒后全然不知者;有虽沉醉而神思终不乱者;醉后应面赤而反刮白者;应痿弱而反刚强者;应壮热而反恶寒而战栗者;有易醉易醒者;有难醉而难醒者;有发呼欠及喷嚏者;有头眩眼花及头痛者。因其气血虚实之不同,脏腑禀赋之各异,更兼过饮少饮之别,考其情状,各自不同,至于醉酒则一也。”这里似乎可补充一句“有醉后一如常人者”。吴又可这段话,惟妙惟肖地比喻了病邪作用于人体后,其临床表现与人体的气血盛衰,体质强弱有莫大的关系。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之所以“无症状”,这显然与受感染者“脏腑禀赋”以及“感邪轻重”等因素有关。

值得指出的是,所谓“无症状”,只是相对而言的。中医对症状的认识,除了自我感知的症状外,还包括“四诊”的其他方面,如舌、脉表现等。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也许会对“无症状”有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干预对策

辨病辨证施治结合

新冠病毒肺炎是西医病名,属中医“瘟疫”范畴。中医学对疫病的治疗,首先必须予以精准的辨证,区分其不同类型,如寒疫、热疫、湿热疫等,才能有的放矢给予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始有依据。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不少学者强调提出要“辨病辨证施治结合”,即将西医的病症与中医的证情有机结合进行治疗,实践证明这对深化疾病本质的认识,提高临床疗效很有裨益。以新冠肺炎为例,西医诊断方法已经明确,即使无症状感染者,确诊亦不困难;而中医常有无症可辨之憾,其实“无症状”并非绝对的,这点上文已经谈及。国家和各地出台的诊疗方案,大多采取辨病辨证结合治疗模式,如连花清瘟胶囊,方中板蓝根贯众等品是针对病毒而设,余药均有清热解毒、宣肺泄热的作用,确是一个辨病辨证结合施治的良方。当然,治疗新冠病毒肺炎这方面的方药,还有待进一步发掘与创新。

扶正固本透邪外出

此法应用广泛,我们认为更适合于“无症状感染者”。前文已谈到,之所以无症状,这与机体的免疫力有很大关系。中医扶正固本方药,大多具有提高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正胜则邪却,故能促使潜伏在体内的邪毒彻底得以消除,就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来说,检测指标可由阳转阴,从而恢复健康,这是最好的结局。另一方面,潜伏体内的病邪须要外透,自里达外,由深入浅,使之出现临床症状,以利于辨证施治,所以古人治疗伏气温病,往往于扶正方药中,配伍清透之品,如清代柳宝诒治伏气温病常以古方黑膏汤化裁,处方用生地配豆豉,玄参青蒿,养阴透邪并举,意即在此。国医大师张镜人辨治伏气温病,亦宗此法。

调整改善偏颇体质

基于体质与发病、病情发展和转归等关系密切,我们认为在新冠肺炎防控中,调整改善偏颇体质是重要的一环。首先从“治未病”角度来分析,本病的预防乃长远之计,根本之策。异常体质如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等人群,因其体内阴阳偏颇,易感病邪是不言而喻的,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也。既病之后,其传变和转归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关系亦大,诚如《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所说:“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形藏”者,体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防治新冠肺炎包括无症状感染者时,应高度重视中医体质养生保健,调整改善偏颇体质。如湿热体质,宜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解疫丹);气虚体质,当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阴虚体质,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较为适宜。同时还需配伍排毒解毒之品,体病兼治,最大限度地缩短病程,减少危重症的发生,使无症状感染者始终不出现症状,直至痊愈。观当今国家和各地出台的本病诊疗方案,大都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灵活变通,避免胶柱鼓瑟,刻舟求剑,确是十分恰当的。

专病专药开发研究

所谓“专病专药”是指针对某种病症的特异治疗方药。当前西医很强调研制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物,毋庸置疑。中医自古迄今,对此亦十分重视,如明代温疫大家吴又可早有“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的期盼。在中医古籍中,不乏此类方药的记述,如治瘿瘤之用海藻昆布,治夜盲之用羊肝,治痢疾之用白头翁汤、鸦胆子,治疟疾之用七宝饮,治大头瘟之用普济消毒饮等,其特点是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现代治疟良药青蒿素的开发成功,更说明专病专药研制的重要性。其实专病专药的疗法与辨证论治并不矛盾,两者会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今后,我们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希冀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总之,中医药干预包括新冠肺炎在内的急性传染病,大有作为,前景十分广阔,必将对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孔嗣伯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撷要

下一篇:中医药辩证治疗眩晕症的几点思考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