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慢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指直肠结肠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症状为左下腹疼、腹泻、里急后重、时便下沾液、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下断、反复发作。慢性结肠炎是慢性结肠通常根据致病原因分为特异性,即有明显原因的结肠炎,和非特异性即致病原因不明的结肠炎。

症状体征

1.消化道症状

常呈现间断性腹部隐痛、腹胀、腹痛为肠炎主要表现。遇冷、进油腻之物或遇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尤著。大便次数增加,日行几次或数十余次,肛门下坠,大便不爽。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时,可见高热、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大便急迫如水或粘冻血便。

2.腹泻

是结肠炎最常见的症状,多有粘液性血便、水样便、粘液便、稀便等粪便异常。轻者每1~2小时排便一次,有时全为粘液脓血便或水样便而无粪质。溃疡性结肠炎病人5%可有便秘,这种情况多为之肠炎型病例,因其便时带有血,常易误认为痔出血。

3.便秘

结肠炎、直肠炎是导致便秘的原因,从全身性代谢紊乱、神经系统疾患,到肛门局部的细小肛裂均可引起。

4.肠出血

是溃疡性结肠炎最初的主要症状之一,多数情况下血混于液体粪便中,便时可附着于粪便外面。

5.肠炎体征方面

长期腹部不适或少腹部隐隐作痛,查体可见腹部、脐周或少腹部为主,有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脱肛等。

6.腹痛

慢性反复发作的病人常伴有腹痛,多为轻度到中度痉挛性腹痛,多在左下腹及左侧腹部,多数情况下呈阵发、短暂、轻微的腹痛、腹泻发作时腹痛显著,有腹痛-便意-排便后减轻的规律。重症病人可引起持续性剧烈性疼痛,直肠受累严重多伴有里急后重的症状。

7.便血

便血是本病主要症状之一,轻者血液附于表面,重者鲜血下流,以至休克。

8.里急后重

这是结肠炎的主要症状之一,本病常见。

9.全身表现

呈慢性消耗症状,面色不华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喜温怕冷。如在急性炎症期,除发热外,可见失水、酸中毒或休克出血表现。

各类型症状

1.轻度型:最多见、起病慢、病状轻、轻度腹泻,每天少于 4 次,并与便秘交替,便中不含或仅有少量血液粘液无全身症状,病变多局限在直肠或乙状结肠,血况正常。

2.中度型: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腹泻每天5—6次,并有轻度全身症状。

3.重度型:有发热、倦怠、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腹泻每天多于 6 次,血便或粘液脓血便。可以造成死亡。

治疗方法

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程较长,因此治疗起来比较困难,西医对此病主要运用抗生素进行消炎止痛,抗感染治疗。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可以针对不同病因,多角度进行治疗,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因而疗效显著。由于本病具有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特点,调理病人的肝肾脾胃,增强人的体质,以此达到机体抗病毒的目的。可以相应选用吴茱萸肉桂温中止泻,黄连黄柏清热消炎,赤石脂五倍子涩肠固脱,对慢性腹泻标本兼治,起到涩肠止泻的功效。

中医内治法

1、肝气侮脾型: 腹泻与情绪变化后发生,以胸胁胀满痛疼、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大便不畅为特征,苔薄白,脉弦细。方用疏肝健脾汤。柴胡12克,郁金12克,香附12克,木香12克,佛手12克,莱菔子12克,白芍15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苍术12克,芡实12克,薏仁米20克,鸡内金12克,神曲12克,炒麦芽15克,黄柏12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舒肝丸、胃立康口服。

2、脾虚夹湿型: 以神疲乏力、纳呆脘闷、肠鸣腹泻、粪便夹有不消化物为特征,舌淡苔白,脉濡缓。方用健脾祛湿汤。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苍术12克,黄芪15克,芡实12克,薏苡仁20克,金樱子12克,泽夕12克,防己12克,莲子12克,肉桂6克,炮姜10克,车前子12克,神曲12克,甘草6克,水煎服。参苓丸、珍珠丸口服。

3、脾肾两虚型 :是本病的严重和难治阶段,病程较长,以畏寒、面色晄白、腰膝酸冷、 肠鸣腹泻多在黎明前,或滑泻、泻下完谷不化之物为特征,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方用健脾补肾汤。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2克,苍术12克,茯苓12克,莲子15克,金樱子15克,白芨15克,补骨脂12克,菟丝子12克,淫羊藿12克,芡实15克,附子10克,肉桂10克,炮姜10克,乌梅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补肾丸、还少丸口服。

4、湿热下注型 :为本病的初起和发作时,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泻下赤白粘冻或脓血为特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用清热利湿汤。葛根12克,黄芩12克,黄连10克,黄柏12克,马齿笕12克,白头翁12克,秦皮12克,茯苓12克,泽夕12克,防己12克,薏苡仁15克,白芍12克,车前子12克,公英15克,苍术12克,厚朴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清热消炎片、热炎宁口服。

中药灌肠疗法

1、黄芪、苍术、茯苓、白芍各20g,黄连、侧柏叶防风各15g,金银花白及、生地各10g,每剂药煎3次,每次煎药液250ml,3次共750ml,其中早、午饭前各服250ml,余下250ml药液于晚上睡前用于灌肠。

2、苦参30g,地榆15g,槐角15g。水煎浓缩至250ml,另将珍珠粉10g溶于药液中,保留灌肠。

3、以壁虎研末合白及、金樱子、地榆炭、白头翁,煎成粘性汤液保留灌肠,每3天1次,5次为1个疗程。另将壁虎、白及各半研粉装入胶囊,每次2~3粒,于灌肠间歇期服用,1个疗程结束后再服胶囊2周。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结肠炎,能使药物直接到达病变部位,同时还能起到局部冲洗清洁的作用,以达到止泻消炎,解痉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肠道免疫功能,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

操作事宜

保留灌肠应选择在临睡前进行,预先嘱患者排空大小便,静卧15分钟左右后实施灌肠,操作者应做到轻、慢、柔以减少管壁对肠粘膜的刺激。

l)体位:给药时,病人应取左侧卧位。给药后应保持膝胸卧位半小时,再取左侧卧位,后右侧卧位,臂部应垫高,在给药后一般应静卧数小时,以减轻肠粘膜受到刺激、肠蠕动增加产生的痉挛,防止药液过早排出,至痉挛减轻后,可适当活动,促进药液尽快吸收。病变在直肠下端,下床活动可早些。

2)导管插入深度:一般插入15~30cm为宜。太浅则药液外渗,使进药量不足,又不便保留,影响疗效,大深则易使肠粘膜磨擦受损,加重病损。

3)药量:灌肠液的多少要因人而异,如病变部位距肛门较近,范围较小,则灌肠液宜少,相反如病变范围较广泛,则灌肠液宜多些,但也不能灌的大多,否则反不易取得应有效果。一般以每次100~150ml为宜。对高位病灶患者,药量可酌情加至200ml左右;注意药量应由少渐多,根据病人的适应能力,逐渐加量。

4)药液保留时间:保留时间越长,疗效越佳,所以要求药液浓煎,一般最少保留4小时以上,最好在晚上临睡前用药,保留到次日早晨。或可在使用粉剂时加入适量藕粉调成糊状,保留效果较水剂为好。

5)药液温度:一般而言,药温应保持在40℃左右,但应因人、因时做适应性变化。如冬季温度应偏高,可在45℃左右;夏季温度应偏低,可在38℃左右。湿热阻滞型患者,药温偏低,虚寒性病人药温偏高。

6)疗程:一般二周为一疗程,休息二天后继续应用,疗程的长短与复发率的高低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当取效果后,仍须坚持一段时间,以一个月为一疗程,一般在用药2~3个疗程后,逐渐减少灌肠的次数,由原来的每日一次改为隔日一次或每周2次,直至半年左右再停用。

预防护理

1、避免受凉,控制情绪外,饮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本病在发作期、缓解期不能进食豆类及豆制品,麦类及面制品,以及大蒜、韭菜、洋山芋、皮蛋、卷心菜、花生、瓜子等易产气食物。因为一旦进食,胃肠道内气体增多,胃肠动力受到影响,即可诱发本病,甚至加剧症状。

2、柿子、石榴、苹果都含有鞣酸及果胶成分,均有收敛止泻作用,慢性结肠炎可适量食用,慢性结肠炎患者平时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加强饮食卫生和水源管理;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烫洗。要注意休息和增加营养。另外,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强烈刺激、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并发症

1、中毒性结肠扩张

在急性活动期发生,发生率约2%,是由于炎症波及结肠肌层及肌间神经丛,以致肠壁张力低下,呈节段性麻痹,肠内容物和气体大量积聚,从而引起急性结肠扩张,肠壁菲薄,病变多见于乙状结肠或横结肠。诱因有低血钾、钡剂灌肠及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鸦片类药物等。临床表现为病情迅速恶化,中毒症状明显,伴腹胀、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白细胞增多,X线腹平片可见肠腔加宽,结肠袋消失等。容易并发肠穿孔。病死率可达11%~50%。

2、溃疡穿孔

在结肠扩张基础上易引起溃疡穿孔并发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3、溃疡出血

因溃疡累及血管发生出血外,低凝血酶原血症亦是一个重要原因。往往因出血量大而需要治疗。

4、癌变

癌变的发生与疾病时限和病变范围有关,病程越长,范围越广,癌变越多。发生率约5%,比无结肠炎者高10倍,多见于结肠炎病变累及全结肠、幼年起病和病史超过10年者。

5、结肠狭窄和肠梗阻

修复过程中,大量纤维组织形成的瘢痕可引起结肠狭窄和肠梗阻,多见于结肠远端。(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 曹元成)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强身固本,扶正御邪”是防疫的首要之法

下一篇: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