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仲景针药并用辨治疾病

在两千年前,张仲景即强调针药并用,并创立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论述妇人杂病的总纲曰:“行其针药,治危得安”;《疟病》篇对疟病的治疗明论“可发汗针灸也”。

仲景治病针药并行,多受示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特别注重针灸疗法。《灵枢》中言及刺经络、针脏腑、刺俞穴、刺部位、针刺的原理及其结果等有300多处,《素问》言“刺”者也有200多处,论述十分详尽。

针药并用

先针后药

《伤寒论》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柴胡汤……”此阳明中风实为三阳合病,故先用针刺法,欲针引阳气以泄经络闭郁之热。虽获小差之效,但表证仍未解除,经过约十日地迁延脉续浮者,说明邪气有外解之势,故改用小柴胡汤因其势而解之。

先药后针再药

《伤寒论》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表邪太甚,阻于经络,药难胜病,故应先针刺风池、风府,以疏通经络,泄太阳风邪,然后再服桂枝汤,以解肌表。

或针或药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同《伤寒论》一样,均有妇人热入血室证的辨治。对其“如疟状,发作有时”者,则但治以小柴胡汤;对表证已罢,热入血室已呈结胸状,以及阳明热甚,反侮于肝而入于血室者,皆强调“当刺期门”以泄其邪热,不必服药。

宜针不宜药

《伤寒论》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太阳与少阳并病,邪气内结,经气不舒,非药物发汗所能解除,故当针刺,如误用药物发其汗,可致邪入肝经而谵语。

宜药不宜针

《素问·刺疟篇》对疟病的治疗强调“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与此类似的人群是大量的。

针灸预防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四肢属阳,阳主外,四肢觉沉重不通,说明外邪初中人体,但病邪轻浅,故可选用上述4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疏通经络,使外邪从肌表而解。

此外,《伤寒论》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若未愈,或自愈而又欲作再经者,是病邪有向阳明经传变之趋势,故当针刺足阳明经的相关穴位,使经气流通,非但邪不再传,且病得解。

针灸致病

用药不当,可致诸多病证。同理,针灸不当,也可致诸多病证。两者统称为医源性疾病。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所提及的“灸疮”不言自明;同篇“太阳中暍……加温针,则发热甚”;《伤寒论》第16、119、221条同样论及温针不当可致病,如坏病、心惊、怵惕烦躁不得眠等。《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篇论及“发汗后,烧针令其汗……必发奔豚”;《伤寒论》第118、153条均论及误用烧针导致的烦躁乃至面色青黄、肤瞤等病证。《金匮要略·黄疸病》篇、《伤寒论》111条均论及火劫可发黄,《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伤寒论》第112条均还论及火劫致惊狂。

针灸治病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对血痹轻证明言“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乃愈”。本病表现在血脉不通,而根本则在于风寒入中,阳气不行,导致阴血痹阻,故治以针,使风寒俱去。因此,可以说治血先治气,气行则血行,血行则风与寒自消。

《伤寒论》第142条对太阳、少阳并病,当针不针,反用药物发汗而致谵语者,明言像治热入血室证一样,“当刺期门”;《伤寒论》第171条“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鞕,颈项强而弦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第292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太溪)七壮”亦然;第308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第32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必灸之。”当是灸百会穴无疑。

几点启示

揭示肝病实脾理论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关元,小便微利则愈。”妊娠七月,按古人经验,当为手太阴肺经主令,故所呈现的腹满、不得小便、腰以下重等,当责之肺,按《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推演,当是“见肺之病,知肺传肝,当先实肝”。而实际上,仲景于此,非但未言实肝,反而强调“当刺泻劳宫及关元”,何故?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从表面看来,本条仅论述人体的面色、脉象当与四时相呼应、相符合,但在实质上尚论及,在有些情况下,肝病非但不实脾,反要实其肺。何也?春天,人体的脉象应呈弦象,面部的颜色应现青色,此乃正常。时值春天,脉呈弦象,但面部呈现的却是白色,很显然,是秋天之色、肺脏之色,肺病乘肝使然也。仲景的言外之意是“见肝之病,知肺所传,当先实肺”。如此看来,肝病实脾是从疾病传变的角度而言,肝病实肺是从病因的角度而论。但此处并未明言脏病时须治克我之腑。大肠与肺相表里,除实肺外,是否还应实大肠呢?上述伤胎之治,即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心气实”,即水气凌心或心火亢盛,而劳宫是手厥阴心包经之穴。伤胎症状表现在肺,而责之在心,故应刺之。关元乃任脉之穴,又乃小肠经之募穴,故亦刺之,以加速泻心气之实,有利肺病之愈。

隐喻脏病治腑理论

①因“所克”之腑而治之

《腹满寒疝宿食病》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此“其脉紧弦”所主之寒,乃肝阳虚所化生,进而肝经不利而胁痛,传病于胃肠致大便不通而痛,投大黄附子汤暖肝胃泻大肠,体现了肝病实胃肠;《妇人产后病》篇:“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热在里,结在膀胱也。”与上证不同,此邪在肝经而不在胃肠,即产后应当排除之恶露未完全排除,瘀滞于少腹,肝经不利而痛,日久传病于胃肠而不大便,故以大承气汤攻泻之。

②因“反侮”之腑而治之

《黄疸病》篇:“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张仲景治黄疸病有两大特色:一,立足脾胃;二,病邪深入血分。该条即脾胃之湿热趁胆虚而反侮之,故腹痛而呕,用小柴胡疏解之。

③肝病有时可但治其肝

《伤寒论》第108条:“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乘者,传之名也。”肝病传脾,且出现了脾胃见证,但仍然刺期门治其肝,盖病根在其肝也。同理,第109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此二者的病根均在肝,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故刺期门犹如釜底抽薪,与《金匮要略》首篇所强调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看起来是矛盾的,实则相互补充。

治血先治气

“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这是《素问·五脏生成篇》对血痹病的病因及病机的认识,但《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对血痹病的认识在病因上有所发展,即除外来风邪以外,尚有外来之寒,请看:“血痹病从何得之?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很显然,加被微风,即感受了外来的轻微之风,又感受了外来之寒,紧脉即是明证。正因为风寒袭表,局部气血运行受阻而成血痹。仲景强调,“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意即通过针刺使阳气畅行则血脉随之畅通,不径治其风寒而风寒自灭。近两千年来,人们但知“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却很少有人知“治血先治气,气行则血行,血行则风寒俱自灭”,可见仲景借针刺治疗血痹的方法而隐喻了这一重要理论,功劳大矣。

治标治本与预防

有人认为针和灸多治标,但实为治本。如《伤寒论》的肝乘脾已出现了与脾胃相关的临床症状,同样肝乘肺也出现了肺系证状,但其治疗,仲景皆强调刺期门,以治其本也。

《金匮要略》对“四肢才觉重滞”即用针灸治疗,《伤寒论》治疗太阳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等。

此外,针灸或指压某些穴位,即可治慢性病也可治急性病,即双向调节。

针药并用验案

近来,学者杨金生提出《以针带药推进中医药走好“一带一路”》,言及海外华人针灸师常针药并用,但国内针药并用的医师相对较少。本人从1969年参加工作到1976年10月的7年中,大约有4年时间是在农村度过的,其间主要是用随身携带的银针及就地取材的草药为病人治病,取效较好。以下是弟子纪凌云所治愈的成功案例。

李某,女,39岁。2018年6月15日初诊。

口眼歪斜伴恶风、功能障碍3日余。

患者3天前因吹冷风突然出现口眼歪斜(偏右),左侧面部肌肉僵硬、麻木伴凉感。漱口时嘴角漏水,言语不清,味觉迟钝。查体:左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至健侧,人中沟歪向右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鼓腮。左耳后压痛明显。恶风,自汗。无头晕、头疼及视物旋转。也无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及肢体活动障碍。情绪低落,饮食、睡眠及二便均可。脉浮,舌淡,苔薄白,边略有齿痕。诊为中经络之面瘫。证属风邪袭表,营卫不和。治宜养血祛风,调和营卫。予以针、药、音并治。方投四物汤、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化裁。

处方:桂枝10克,白芍12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熟地12克,荆芥10克,防风12克,炒白术12克,砂仁10克,山药10克,茯苓10克,黄芪15克,炙甘草10克,鲜生姜3片,大枣5枚。7剂。

针刺处方:百会、太冲泻法,不留针。意念导引浊气从百会直达太冲,排出体外;足三里、印堂、太阳(双侧)、攒竹丝竹空四白颧髎承浆、牵正、迎香(双侧)、翳风(双侧)、地仓颊车、人中向左斜刺,最后双侧合谷收。因邪在肌表,均浅刺,平补平泻。嘱其闭目,放松身体,静心听音。五行音乐羽调,犹如行云流水滋养身心。留针30分钟。自述每次治疗后心情舒畅,还想再来。治疗7次后,诸症缓解。遵原方共服12剂。后续1周痊愈。随访无不适。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国医大师王琦治疗痛风经验方

下一篇: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