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油耳的中医治疗

"油耳"又名湿型耵聍、湿耳朵、软耵聍、油状耵聍等。有的人耵聍腺和皮脂腺分泌特多,排出的呈棕黄色、油性粘稠物质,在尚未干燥后就已积满在外耳道眼里,有的甚至流出耳外,有的凝聚成团,这些统称为软耳屎,俗称"油耳",医学上叫油性耵聍。

这是由耳道皮肤里的耵聍腺分泌物与外耳道脱落的上皮混合而成的。皮脂腺排泄油状皮脂,有润滑皮肤和对外来异物,如昆虫等有粘着作用。

形成原因

通常人们的耳道分泌物--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是干燥成屑状或略呈淡黄色的痂块,叫干型耵聍。

"油耳"的发生与人种和民族有关,有人统计,虾夷族占100%,白人和高加索人占90%。蒙古人为20%,日本人在20%以下,而我国汉族的发生率最低,在5~7%。

油耳怎么清理

其实,随着人的咀嚼、讲话,耵聍屑会自然脱落排出,而无需特意挖耳。若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有可能渐渐结成硬块阻塞外耳道,形成耵聍栓塞,从而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甚至头晕等症状,遇此情况应请医生治疗。

1、最好用棉签,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耵聍可自行出来;尽量做到不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

2、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适当短一点,可根据自己情况掌握。

3、如果长期不掏耳朵,则可能形成耵聍栓塞,这时,自己就很难掏出来了,应到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取出后坚持用滴耳剂滴耳2—3天预防感染。

油耳可以治好吗

油耳朵是先天性的,多是遗传性的,不好治疗的。油性叮咛的人成年后大部分拌有腋臭.油性叮咛刺激外耳道回感觉痒,可用棉签沾点酒精清理外耳道。

油耳是先天性的,通常也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无需治疗,但应进行耳道护理,否则可能因耳毛脱落,加上外界灰尘等杂物进入,比较容易形成固形的耵聍(耳屎),久而久之可能会堵塞耳道,导致听力下降和耳道发炎等不良后果。

耵聍取出可采取以下方法:

1.耵聍钩取法:若耵聍较硬,尚未完全嵌顿时,循其与外耳道壁的缝隙轻轻插入耵聍钩,当钩已越过耵聍栓塞外缘后,转动90°,钩住耵聍,轻轻向外拖,可一次取出。较软的耵聍栓塞,即使完全嵌顿,只要患者配合也可钩出。向不同的方位反复拨动耵聍后,使其与外耳道壁松动脱离,再慢慢钩取,可一次或分次取出,患者痛苦小。

2.外耳道冲洗法:对大而坚硬、完全嵌顿于外耳道的耵聍,或不配合的小儿,可在取出前用3%~5%碳酸氢钠溶液、4%硼酸甘油、液体石蜡等滴耳,每日3~5次,2~3日后再冲洗取出。亦可用耵聍溶解剂--浓三乙醇胺多肽油酸盐滴入后30min再冲洗。冲洗时用耳冲洗器或50ml注射器,头部接一段橡胶管,吸入37℃左右生理盐水,向外耳道后上壁方向冲洗,借水回流之力将耵聍冲出。冲洗时应注意①灌洗方向不能针对耵聍,力量适中,以防损伤鼓膜。②原有鼓膜穿孔的,在冲净后应使用消毒棉签将耳道内水液拭干,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③灌洗用水的温度应接近体温,过冷过热的水温会引起迷路反应,发生眩晕、恶心、呕吐。

3.抽吸法:对外耳道狭窄或外耳道感染肿胀者,及软耵聍或坚硬而大的耵聍栓经药液软化后可采用抽吸法去除。应用吸引器接吸引管后反复吸取,同时用双氧水清理,直至完全吸出。耵聍栓塞取出后用无菌棉签擦干外耳道,检查外耳道皮肤及鼓膜有无损伤。若有外耳道皮肤损伤可涂抗生素软膏,并保持局部干燥、卫生。感染严重者应全身应用抗生素。耵聍栓塞的取出多在无麻下进行。对感染严重或极度恐惧者,应全麻取出。

中医治疗

一、外治方法

1.取出或冲洗出耵聍,若耵聍坚硬者,应先滴药软化后再取耵聍。

2.取出耵聍后,如见耳道潮红,或有糜烂、渗血者,可参照外耳道炎条中的各种外治法治疗。

二、辩证选方

1.耵聍堵塞耳道取出耵聍后,见耳道肌肤红肿糜烂者,可配合中药内服。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清肝油耳汤:龙胆草12克,茵陈20克,栀子10克,川芎12克,当归15克,柴胡12克,白芍15克,丹皮10克,煅石膏30克,黄柏12克,黄芩12克,黄连10克,甘草6克,水煎服。胆木丸、栀子丸口服。

2.油耳

耵聍质稀如稠油如枣泥者,俗称油耳,多反复发生,可参照如下治疗。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祛腐。

方药:利湿油耳汤:泽夕12克,防己12克,栀子12克,茅根30克,猪苓12克,茯苓皮12克,滑石15克,茵陈20克,黄芩10克,石菖蒲10克,木通10克,连翘20克,薄荷12克,白豆蔻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藿香10克,苍术10克,甘草6克,水煎服。参苓丸、黄柏丸口服。

历史考证 关于耵耳的最早记载见于《灵枢?厥病》:"若有干耵聍,耳无闻也。"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最先将本病称为耵耳。因耵耳常出现听力障碍,故宋代《太平圣惠方》称为"耵聋",《圣济总录》称为"干聋"、"耵聍耳聋"。历代对本病的病因病理认识,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认为:"耳聤聍者,耳里津液结聚所成,人耳皆有之,轻者不能为患,若加以风热乘之,则结聊成丸核,塞耳,亦令耳暴聋。"二是清代《医方辨难大成》卷七十三认为:"必诸经多湿热之浸淫,即诸经少阳和之审施也,故气通于耳而过润,垢结于耳而独滑,证成油耳"。指出油耳乃湿热为患。(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 曹元成)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国医大师王世民通下法探微

下一篇:李佃贵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