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蓟,俗称刺儿菜,味甘微苦,性凉无毒,入肝脾经。称其菜者,诚因其可做菜充饥。最早记载小蓟的本草—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就很详备地记述了它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重订严氏济生方》的小蓟饮子方和《十药神书》的十灰散方都是善用小蓟凉血止血的范例。
小蓟的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证明本品含胆碱,显生物碱皂苷反应,对小鼠有止血作用。在体外有抑菌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肺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醇浸剂能抑制结核杆菌,注射能升高血压(口服无)。这对于掌握小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有一定的帮助。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古代医家用小蓟多用其茎叶,鲜有用其根者,更少有用其茎上所结疙瘩者。张锡纯发现记载了其根和茎上所结疙瘩同样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且较其茎叶更胜一筹。张锡纯这一记载,诚补其他本草之未逮,是其对本草学的又一大贡献。他说:“鲜小蓟根味微辛,气微腥,性凉而润。为其气腥与血同类,且又性凉濡润,故善入血分,最清血分之热,凡咳血、吐血、衄血、二便下血之因热者,服者莫不立愈。又善治肺病结核,无论何期用之皆宜,即单用亦可奏效,并治一切疮疡肿痛、花柳毒淋、下血涩疼。盖其性不但能凉血止血,兼能活血解毒,是以有以上种种诸效也。其凉润之性,又善滋阴养血,治血虚发热,至女子血崩赤带,其因热者用之亦效”“一少年素染花柳毒淋,服药治愈,惟频频咳嗽,服一切理嗽药皆不效。经西医验其血,谓仍有毒,其毒侵肺,是以作嗽。询方于愚,俾用鲜小蓟根两许,煮汤服之,服过两旬,其嗽遂愈”“少年每年吐血,反复三四次,数年不愈。诊其脉,血热火盛,俾日用鲜小蓟根二两,煮汤数盅,当茶饮之,连饮二十余日,其病从此除根”“大小蓟皆能清血分之热,以止血热之妄行,而小蓟尤胜。凡因血热妄行之证,单用鲜小蓟根数两煎汤,或榨取其自然汁,开水冲服,均有捷效,诚良药也。医者多视为寻常之物而忽之,可谓贵耳贱目矣”。小蓟茎上所结的疙瘩,张锡纯称其为清凉如意珠,谓其凉血之力尤胜于根茎叶,为治出血之良药。他说:“小蓟茎中生虫,即结疙瘩如小枣,若取其鲜者十余枚捣烂,开水冲服,治吐衄之因热者甚效。邻村李心泉,愚之诗友也。曾告愚曰:余少年曾得吐血证,屡次服药不效,后得用小蓟疙瘩便方,服一次即愈。因呼之清凉如意珠,真药中之佳品也”“又其茎中生虫即结成疙瘩,状如小枣,其凉血之力尤胜,若取其鲜者十余枚捣烂,开水冲服,以治吐血、衄血之因热者尤效。今药房中有以此为大蓟者,殊属差误。用时宜取其生农田之间嫩而白者”。张锡纯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小蓟的根和茎上所结的小枣大的疙瘩都是价廉物美的良药,我们临床上要注意研究应用。
小蓟药可用鲜者,也可阴干使用。内服煎汤干者常用量为9~15g,鲜者可用30~60g。外用时鲜者捣汁或干者研末外敷,或煎汤外洗。煎药时注意不可过煎,不宜用铁器煎药。如《品汇精要》说:“忌犯铁器”。张锡纯说:“剖取鲜者捣烂,取其自然汁开水冲服之;若以入煎剂不可久煎,宜保存其新鲜之性,约煎四五沸即取汤饮入”。因其性凉,故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
养精保血
值得探讨的是,《本草纲目》称其具养精保血之功,《日华子本草》称其开胃下食、补虚损。而《本草汇言》中沈则施先生批驳云:按二蓟治血止血之外无他长,不能益人。如前人云养精保血、补虚开胃之说,不可依从。那么,孰是孰非呢?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并非没有道理,只不过是《本草纲目》和《日华子本草》把小蓟的功用引申开来,盖小蓟具清热凉血之功,最善入血分以凉血,凉血即可止血,止血即可保血,保血即可养精补虚。故《本草求原》云:“小蓟则甘平胜,不甚苦,专以退热去烦,使火清而血归经,是保血在于凉血”。
张运增老中医在临床上喜重用单用小蓟治疗崩漏血热妄行者。如治张某,女,42岁,1978年11月诊。其面色晦滞垢腻而显浮肿,舌质深红而苔黄厚腻,脉沉弦数。小便黄,大便略干。自述阴道出血,绵绵不断近半月余。经西医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予黄体酮、止血敏等治疗无效而就诊。诊为血热夹湿、损伤冲任,血海沸腾,迫血妄行所致。不可拘于崩漏“即便是火,亦是虚火,非实火可比”之语。处方以干小蓟斤许(时无鲜者。若有鲜者,可放量饮之勿虑)洗净切碎、用大器皿煮沸四五滚,滤出药液待温。然后频频饮之送服炒棉花籽细末120g。竟一次治愈,后无复发。棉花籽具收涩止血之功,更伍以小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利湿消肿,融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收涩止血、凉血止血、活血祛瘀于一方,可谓治标与治本并举、塞流与澄源结合,止血而无留瘀之弊,故收迅捷之效。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