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是我国康复医学的优势。当前,中医康复学蓬勃发展,和西方康复医学一起,构筑了我国特有的康复医学体系。思考中西医康复医学各自的特点,发现优势互补、相互融合是发展中医康复,提高康复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
中医康复思想与现代康复理念
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整体观,认识“形神合一”“天人合一”。中医康复在整体观指导下,强调人体功能的康复,既要注重肢体、脏腑、神志功能的协同统一,保持“形神合一”,还要实现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会活动参与能力的全面康复,达到“天人合一”的健康状态。
从中医康复的角度看,人体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功能障碍表现,都可以看成是形、神功能失调的结果。局部的功能障碍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变化,如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行走不利、气血运行受阻、经络不畅,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情志异常。因此,中医康复临床诊疗往往从形、神两方面进行康复,不仅注重肢体功能的锻炼,还注重脏腑、情志功能的调节。
中医学认为,人适应自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人良好的功能和活动能力的表现。中医康复将人与社会的统一性纳入了“天人合一”的范畴,综合考虑到外界环境对功能的影响。如肢体功能障碍很大程度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了社会参与能力,从而影响到患者的全面康复。
国际残疾、功能和健康分类(ICF)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等方面评价人的健康状况。ICF分类虽然为全面康复目标的功能评价奠定了基础,但并没有从人作为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功能与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这种相关性在康复工作中的重要性做出指导。中医整体功能观思想对功能与能力也缺乏客观定量的评价。现代康复医学将中医整体功能观思想和全面康复理念相融合,形成整体功能观的康复思想,并借此建立了康复模型。
中医在功能康复中的优势
现阶段,中医康复有效技术已经成为疾病康复的核心手段。世界卫生组织权威发布,针灸对28类疾病疗效确切,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偏头痛、颈痛、术后疼痛、膝关节炎等,可改善各类功能障碍,缓解疼痛,提高生活活动能力。传统功法不仅能改善运动能力、提高心肺功能,还能有效改善认知功能,改善精神和心理功能等,有广泛的实践基础。有研究者整理分析了时间跨度41年,超过500篇有关太极拳的临床研究及120多项系统评价,极好的证据显示太极拳对预防跌倒、骨关节炎、帕金森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认知障碍有益,对抑郁、心脏康复、中风康复和痴呆的康复也有良好的证据。大量的临床研究与实践还表明,中医药在早期促醒、控制感染、恢复肠道功能与膀胱功能、恢复吞咽功能等方面优势明显;中医益气活血方药能有效改善慢性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活动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对老年康复也大有裨益。
中医康复技术方法,复杂多样,且对个人经验要求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重复和推广,也影响了它和现代康复的融合。如何针对功能障碍的核心病机,从繁到简,梳理、优化出最基本、最普遍适用的中医康复共性技术,形成可重复、可推广、规范化的技术方案,是我国中医康复医疗工作者现阶段主要的工作目标之一。
中西医结合康复融合与优化
中医康复技术与现代康复技术的融合是我国康复医学的优势和特色,将中医康复共性技术和现代康复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康复方案不断优化的过程,这种融合也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康复结局的必然趋势。如中医推拿技术结合现代康复治疗,较单纯采用现代康复技术(神经生理疗法与作业疗法),能更好地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的痉挛状态、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针刺联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康复方案(带针训练),较单纯的针刺疗法或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疗法,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然而,在中西医康复技术融合的过程中,存在中西医康复技术无序叠加的现象,导致康复疗效不增反减,甚至造成二次损伤。如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往往丧失正常的肩肱节律,在融合中医康复手法治疗时,如果没有依据上肢运动相关肩肱节律进行,很容易导致肩部损伤,而多次反复创伤可能引起慢性炎症,导致粘连性肩周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痉挛可采用针刺结合肌肉牵伸技术进行治疗,但如果仅将两项技术简单相加,不恰当的治疗顺序、强度、时间等可能导致局部痉挛的加重。
只有将中医康复共性技术与现代康复技术进行合理的融合才能真正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传统功法有利于提高人体平衡能力,预防跌倒;改善纤维肌痛患者疼痛、焦虑等;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定向能力等。肌力训练有利于增肌减脂、增加骨密度、改善心血管健康状态、改善慢性疾病与疼痛、促进大脑健康等。将中医传统功法与肌力训练进行合理的融合与优化,应用于肿瘤康复、心血管康复等,可优势互补,提高康复疗效,但二者的最佳融合方式、融合点、治疗顺序先后、治疗的最佳频次、强度等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