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冬病夏治”理论探析

“冬病夏治”是在“天人合一”理念指导下,将阴阳理论具体运用于“治未病”的治疗法则之中。这一防病治病方法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痼疴得以消除的治病方法。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炎、冻疮、胃痛、颈椎病、慢性腹泻、感冒、部分妇科病关节痛、肾虚引起的腰痛等阳气不足所致虚寒性病证。

“夏治”指利用上述病证在夏季病情有所缓解的时节,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并结合外用灸刺贴敷药物,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的防病治病的方法。

“冬病夏治”是在“天人合一”理念指导下,依据《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论》)精神,应用内服药物结合“天灸”方法,并在人体特定穴位敷贴药物,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由于人体阳气是生命动力,有抗御病邪,促进机体健康的机能。“人以天地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所以阳气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基本特征。故而隆冬季节气候寒冷、气压低,人体则阴气盛而阳气伏藏而处于相对减弱状态,抗御病邪的能力相对较弱。上述病证不但容易复发,而且症状也较重。而盛夏,尤其是三伏天,气温升高,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也较轻微。加之在此季节人体的阳气相对旺盛。所以利用这一时机采取“夏治”的方法,将人体的阴阳二气调整到最佳的状态,往往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扶助阳气,驱散病邪,有助于消除体内沉痼,最终达到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的“未病先防”之目的。同时也能为秋冬储备阳气,如此则隆冬不易被寒邪所侵,也可减轻或消除痼疴陈疾的症状。

冬病夏治为何选三伏天

冬病夏治为何选在三伏天?这里先要明白中国人的气象学中“入伏”的真实涵义。

“三伏”中的“初伏”(头伏),起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凡日干为“庚”者)起到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前一天。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入伏”,是“初伏”(也是“入伏”)的第一天。

“中伏”(二伏),即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如果是夏至后第五个庚日,则中伏为10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如果是夏至后第六个庚日,则中伏为20天。

“末伏”(终伏),即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定为“出伏”,标志三伏天的结束。

如2019年6月21日夏至,7月12日(阴历六月初十,为辛未月庚戌日)初伏的第一天(即“入伏”);7月22日进入中伏(阴历六月二十日,辛未月庚申日)。由于8月8日(阴历闰七月初八日,为壬申月丁丑日)立秋,所以8月11日(闰六月十一日,为壬申月庚辰日,即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第三伏),所以今年的“中伏”为20天,“初伏”至“末伏”结束共计40天。

所谓“伏”,有潜藏、藏匿、藏伏之义。是谁“潜藏”?网络上的解释大多为:“‘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依据《汉书·郊祀志注》“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而笔者依据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以及天地自然现象的观察,认为这一时段是天地万物(包括人体)需要对太阳恩赐的阳气予以潜藏、伏藏;潜藏的是“阳气”而绝非“阴气”,在此自然界阳气最为旺盛阶段,“阳气”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藏伏。由于此时太阳给予自然万物的光照、热量是全年最多、最强时段,而阳气是万物发生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自然界的万物要充分将此时太阳赋予最浓郁、最强烈“阳气”予以“收藏”“潜藏”,才能确保满足万物各自对阳气的需求,尤其是隆冬太阳给予阳气最弱时段之所需。

可见,班固的观点是从气候变化过程的阴阳消长规律予以解释的,而笔者的观点则是站在生命科学知识和“冬病夏治”治未病方法的角度予以诠释的。笔者的观点可以解释为何在天气最热的“三伏”采用温热助阳的方法预防“冬病”。如果“阴气伏匿”观点成立,为何不用“扶阴”方药?

“冬病”之所以要选择“三伏”天予以“未病先防”,是因为“三伏”天自然界和人体之阳气都是最盛之时,凭借阳气最盛之时予以扶助,既有利于将“三伏”炎夏充足的阳热之气“潜藏”于人体,又能凭借所服用的温热之药、或灸焫、或火罐、或药浴等助阳之力,给予人体充足的阳气“潜藏”。这应当是“冬病夏治”方法之所以能够有效的理由。

冬病夏治的适应对象

但是“冬病夏治”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方法,而是和任何一种治病方法一样,是有适应证的。适用于阳虚、气虚体质类型的人以及上述虚寒性的病证。对于阴虚火旺或者热象明显之证的病证,应当避免使用该法;对于二、三岁以内的小孩,或特异体质者,或孕妇等均不适宜。

为何选择庚日作入伏

一则“庚”之五行属性为“金”,“金”在“季”为秋;二则“庚”有“更替、更换”之义,所以选择“庚”作标记有提示“入伏”之后天气就逐渐地进入秋季,将发生季节的“更换”之意。而“辛”的五行属性亦为“金”,之所以不用“辛日”标记“入伏”,是因为“阳主阴从”(《春秋繁露》)的“重阳”观念所致。“庚”为阳干,“辛”为阴干,加之“入伏”天气炎热属阳,此时暑气浓盛亦属阳,这应当是选择“庚日”作为“入伏”标记的主要缘由。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还原仲景思维下的桂枝去芍药汤

下一篇: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风疹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