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心理学理论创新引导下,中医心理学科发展中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了大胆的技术创新,逐步踏上了产业化发展良性轨道。
研究方法创新
传统中医心理学研究,主要是从文献整理、理论归纳和少量实验研究方面进行探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中医科学院薛崇成教授及其团队借鉴了西方量表学研究方法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中医人格“阴阳分型量表”,后来重新修订改为“五态性格测验”,给中医心理学研究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这个基础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医心理学研究进一步创新,为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和技术创新创造了条件。
双向关联实验方法
双向关联实验方法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气功研究室刘天君专门针对气功研究提出来的研究方法。当时的气功研究领域有两种不同的研究观点,一种认为,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有局限性,从根本上讲不适用于气功研究,如果想要在气功研究上获得突破,必须提出新的、具有超越意义的方法论。另一种观点认为,气功的现代研究必须且只能在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框架内实现,否则就是不科学的。实际上,就气功研究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水平看,其在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框架内尚有相当大的发展余地。刘天君认为,现代科学的方法论不是不可以打破,但目前还不具备提出新方法论的条件。气功研究室在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气功实验研究中一些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双向设计、关联检测、相互释义”的实验研究模式,旨在为气功的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提供新思路。由于气功状态是一种自我身心修炼状态,要求修炼者进入一种安静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如何从生理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进行特殊的设计,并采用电生理技术和心理技术进行关联检测,对检测到的生理指标和心理数据进行相互关联的解释。他用这样的方法进行了多年的实验室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
忆溯性研究方法
临床回溯性研究方法是笔者在几十年的临床研究过程中逐步发现、总结提炼而成的,现在已形成了规范化的操作过程。此法是指在心理学临床研究过程中,患者按照医生提出的某些特定要求提供自身回顾性的病史资料,或者医生用特殊的资料搜集方法对患者患病的“过去的过程”进行信息采集和挖掘而得到的病史资料后,对其精神与心理疾病形成的原因与过程进行深入详细的筛选、分析与研究,并得出临床治疗思路、方法并提高疗效的过程;或者从个案和群体的角度对这些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治疗方法等理论和临床进行研究的方法。这种回溯性研究方法,与现有的回顾性研究方法,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形式等是截然不同的。
早期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这个过程是由“童年”创伤导致。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忆溯性研究方法的提出,是从大量临床案例和出自于这些病人的“提纲式作业”而得到的一个基本事实:精神与心理疾病往往是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显然是受到了精神分析理论和心理动力学影响。与精神分析的“事实”推理不同的是,忆溯性研究方法大胆采用了现代量表学方法对精神与心理疾病个体大脑信息储存进行规范化的提取,用科学方法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并建立了中国人人格发展过程的“常模”。这个过程,让临床医生对精神与心理疾病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有了更直观和清楚的理解。忆溯性研究方法的建立,为《系统发展心理学》提供了方法学基础,也为后来的若干评估技术和量表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评估与治疗技术创新
中医心理学由于有早期探索过程和经验积累,形成了后来的若干评估和治疗技术的创新。
评估技术创新
评估技术创新是心理测量中介于理论与临床的重要桥梁。近十年来,中医心理学在心理测量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不仅形成了一定的测量学理论,如传统中医学的“五态人格测验”日渐成熟、具有中医特色的证候测量、体质测量等方法应蕴而生,同时也形成了各种本土化的心理评估与测量方法,如北京广安中医心理研究院研究开发的异常发展分析技术(WDAD)、人格倾向量表(WPTI)、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等。各种相应的本土化问卷和中国式心理量表也相继问世,进一步促进我国本土临床心理学和中医心理学快速发展。
治疗技术创新
研究方法和评估技术的不断创新为中医心理治疗技术规范和创新提供了基础。
(1)中医身心调节技术(中药、针灸、按摩、气功)在治疗精神与心理疾病方面的研究日趋增多。
(2)中医传统情志治疗技术(情志疗法);关于中医心理疗法中传统情志疗法得到了进一步重视、挖掘与整理;原中医心理学副会长张孝娟组织对中医心理学的中医身心调节技术和情志治疗技术进行了全面整理,主编了《中医临床心理学》,成为较为完整的中医临床心理学读本。
(3)由于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与现代心理学结合的产物,那么就必然在临床发展过程形成各种新的、行之有效的创新治疗技术。当东方的整体思维与西方心理学的分析思维碰撞的时候,一些中国本土心理疗法或中医心理疗法创新发展,并在临床实践中广泛运用,形成规模。如笔者的调神导引疗法(现代统称为“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被北京市中医局批准作为新项目新技术在临床上应用于精神与心理疾病的治疗,特别是其中的中医睡眠调控技术传播较广。张伯华的中医认知与情志疗法、朱建军的中医意象对话技术、刘天君的移空技术、孙泽先的归根心理疗法、闫少校的改良中医情绪疗法、马维祥的经络催眠、张守春的心理针灸术等得到了较大的传播。还有针灸心理疗法、中医辨证心理疗法、按摩心理疗法、气功心理疗法、祝由心理疗法、中医箱庭疗法等,都有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另外,一些本土化的心理疗法如分析领悟等,也被广泛吸收到中医心理疗法当中,从而体现了中医心理学的巨大包容性。
在中医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创新的基础上,中医心理评估与治疗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临床选择,使中医心理技术的临床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推广。
产业化发展
中医心理评估与治疗技术伴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产品,如:“五态人格测验”已经进入北京市医保的收费项目,首次被列入北京市医疗服务价格目录甲类项目。该价格目录将于2019年正式实施,这是唯一中医学的心理量表纳入医保项目,开创了五态人格测验应用的新时期。该系统获得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开展的“治未病服务适宜技术(产品、设备)”首批入选的31项治未病服务适宜技术之一。
自2016年开始,笔者带领团队大胆引进和利用民间资本发展中医心理学,并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研发活动。
用本土化测量技术与量表与西方心理量表进行整合并软件化、网络化、信息化,形成了本土化中西医结合心理测量设备。用中医心理治疗技术与现代物理技术声学电磁等相结合,研制了如“声光振失眠综合治疗仪”(已经获得医疗许可证)、“中西医结合心理评估系统”(派特芯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可以在酒店运用的“酒店用减压助眠灯”、能够进行网络自助化治疗的“失眠APP”以及根据创新中医心理学理论即“系统发展心理学”理论、符合中国家庭教育指导下录制500余集《家庭教育课程》等。
快速研发和高效推出这些医疗设备、保健产品和教育课程,必定会为中医心理学的应用拓展市场,从而加快中医心理技术在临床和“治未病”的推广应用过程,最终受益的是广大的精神与心理疾病患者,也为提高国民健康素养做出贡献。中医心理技术产业化发展,也是促进中医心理学术发展的润滑剂与推动力。
全国各地多种治疗与预防精神、心理疾病的中药、设备与专科技术都在研究开发当中。创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中医心理学研究,带来了发展的活力。中医心理学吸收了西方心理学科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合理内核,但又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的思想与实际出发进行了深度结合与深入研究。这些中医心理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发展不仅预示着中医心理学的灿烂未来,也预示着世界临床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中正在悄然进行着一场伟大的变革,对中国本土临床心理学和世界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则是不可估量的。也许,中医心理学是临床心理学本土化经典的示范创新,也将为世界其他各国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带来难得的经验。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