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吴以岭: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

从1979年开始,经过诸多专家的共同努力,共同传承创新发展,络病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成果,在一些重大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了很好的效果。吴以岭院士团队2003年完成了《络病学》专著,并编写《络病学》教科书,2011年完成了《脉络论》专著,2018年年初完成了《气络论》专著。络病学是基础,脉络论、气络论是络病学科的两个分支。至此,络病理论三大理论框架基本形成。

以史为鉴— 理论创新推动中医药发展

秦汉时期,中医的基础理论、临床证治体系都已经建立起来,至今两千多年。金元时期,学术争鸣,寒凉、攻下、补土、滋阴等学术流派出现,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促进了中医学术理论的发展。明清时期,温病学崛起,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与完善。这是中医发展史上的三座高峰。

当今世界,生命科学的发展由还原论向整体论回归,中医药重新受到重视。首届国医大师陆广莘曾总结过近几十年来对中医研究的两种倾向,一种是研究中医,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验证、阐明中医的某一理论治疗和方药的科学内涵。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对中医药向现代化迈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一种是中医研究,这也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但是是要促进中医学术按其自身规律创新发展。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将形而上、形而下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临床辨证论治方法,其中最核心的还是“理法方药”四个字。“理”是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是基础学术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即没有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就不会有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若把张仲景的六经辨证看作是一种理论模型,它解决了外感热性病整个治疗过程当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在这个理论指导下一些方药被组合出来。现在,轻理法、重方药,理论创新不足,研发低水平重复,临床疗效难以提高,新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被制约,这都是目前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所以我们强调,要通过理论创新,带动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新的发现和认识。只有“理”创新了,才有新的治法,有了新的治法才会有新的组方。

历史上的方药,有人统计说有12万首,而现在临床常用的超不过300首,这其中的每一首方子,都是每次重大理论创新的代表性方药。这对现在搞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络病研究— 历史留给当代的重大课题

经脉经络络脉、络病,整个理论基础源自《黄帝内经》。张仲景旋覆花汤、大黄?虫丸、抵挡丸等用虫类药的方子,直到清代,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这八个字成了中医非常重要的一个病机概念。

络病不是一个独立的病种,凡是符合久病、久痛特点的都可以称为络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风湿免疫类疾病等,都可以用络病理论解释。可是,诚如叶天士讲:“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络病是历史留给当代医家的一个重大课题。

久病久痛既是临床概念,也是病机理论。现代医学发达,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仍然没有解决,古人也认为这些病难治。久病久痛,通络才能提高疗效,可惜由于历史局限性,络病没形成系统理论,所以我们坚持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倡导理论、临床、新药一体化发展,这是符合中医的学科发展规律的。

整个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有赖于哲学、实验科学、临床实践三者结合,络病研究也离不开这三块。要坚持中医整体系统理论指导和现代实验技术的结合,落脚点是临床,解决临床重大疾病的治疗,把整体与局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络病证治中,我们主张把理化检查纳入到中医辨证分析中来,这是发展络病理论离不开的。同时要坚持转化医学。最后还要搞产业,产业化以后,我们有效的经验,就能更大范围流通,我们的临床经验、学术成果,就能更大范围造福老百姓。

络病证治— 不同于血瘀证的新领域

系统构建的络病理论体系分为络病学、脉络学、气络学三个部分。

络病学的重点是络病证治。我们把中医学经典理论和临床重大疾病相结合,探讨新的理论模型,以解决临床重大疾病的治疗。整个研究路线,先是提出“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研究框架,然后从时空差异性切入,研究络脉功能、络病发病、病机、辨证、治疗,进而初步建立起“络病证治”体系。

三维立体,是从时间、空间、功能一致性的角度来探讨络病的。古人将经脉,分为别络、系络、缠络、孙络,这是一种网络层次。张景岳讲阳络“浅而在外”,经脉“伏行分肉”,阴络“深而在内”,这就是空间位置概念。叶天士讲“阴络乃脏腑隶下之络”,阴络是分布在体内脏腑中间络脉。空间概念的提出非常重要,涉及中医疾病发病机制的探讨,反映了多种难治性疾病由经入络,由气及血,由功能病变发展到器质性损伤的慢性病理过程,这是络病理论讨论的重点,也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中被忽略的薄弱环节,加强对这一关键病理环节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多种难治性疾病的临床辨证治疗水平。

气血运行的循环状态和节律,运行的时间和速度,这些也值得研究。《针灸大成》:“自寅时起,一昼夜,人之营卫,则以五十度周于身,气行一万三千五百丈(0.52m/s,现代医学尺神经传导速度50m/s),脉行八百一十丈(0.03m/s,微循环血流速度0.03cm/s)(气行/血行=16.7),运行血气,流通阴阳,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这种气血运行规律,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气血运行规律和生物学技术是很有意义的,对临床很多疾病的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

络脉的空间特点: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络体细窄,网状分布;络分阴阳,循行表里。时速特点:气血行缓,面性弥散;末端连通,津血互换;双向流动,功能调节。气血在经脉中运行,而在络脉中实现其功能。“经脉者,行血气而营阴阳”,行血气是经脉的功能,营阴阳则是在络脉当中实现的。

2003年非典期间,有些中医讲应当用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可是这些病人呼吸衰竭,没有营血证。上海有专家表示,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之后,温病还应当有新的理论出现,还有新的规律应当探讨。络病证治提出卫气同治,表里双解,先证用药,截断病势,减少对肺络的损伤。根据这一治疗原则,麻杏石甘汤宣肺泄热,银翘散辛凉解表,这两者是必须要用的,又结合吴又可治疗瘟疫用大黄的经验,将大黄放到“连花清瘟”这个方子中来。肺与大肠相表里,大黄通腑清肺,有效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在表证阶段截断病势,同时也减少了引起肺部炎症的机会。这个办法古人早就有了,防风通圣散表里双解就是如此。所以把这三个放在一起,加上红景天,形成了这个组方。研究发现连花清瘟对抗SARS病毒效果很好,之后做了更多的病毒试验,王辰院士“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治疗H1N1流感临床研究”发表在《Ann Intern Med》杂志。复方中药不是单体药物,只针对一个病毒。连花清瘟对禽流感病毒、甲流病毒及病毒感染后的混合性感染、细菌感染均有效,可以退热、止咳、化痰,红景天还可以调节免疫功能。现在连花清瘟在美国正式启动了研究。这些年的研究改变了国外对待中药的态度。由此可见,从空间理论到组方规律,到实验研究,到循证,到国际化,经过了这样的过程。

络病发病特点是“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久瘀入络”。病机特点用“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这12个字来概括。总结了“络气郁(虚)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热毒滞络、络息成积、络脉损伤、络虚不荣”八类证候,指导临床用药。八类络病证候临床表现为:疼痛、痹证、麻木、痿废、瘫痪、出血、水肿、斑疹等。络病辨证方法:辨发病因素、辨病程久暂、辨气病血病、辨阴阳表里、辨寒热虚实、辨络形络色,并含有辨理化检查。宏观的中医辨证分析方法现有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等,都是建立在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病历资料基础上的辨证分析理论。随着实验技术进入中医临床,带来了四诊的延伸,这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发展起与诊查方法相适应的辨证分析理论,从而升华为新的中医病机理论。

古人的通络药物总结来说,分为辛味通络、虫药通络、藤类通络、络虚通补这四类,这些药比西医钙离子拮抗剂缓解冠脉痉挛效果要好。叶天士“络虚通补”的观点,实际上也是络病治疗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比如络气虚和气虚治疗有什么区别?中医讲“虚则补之”,四君子汤,典型的补气。气虚补气,血虚补血,补就可以了。络虚不一样,它是连通带补的特点。通络药物按功能分,分为流气畅络、化瘀通络、散结通络、祛痰通络、祛风通络、解毒通络、荣养络脉七类。这些药物在临床是非常重要的。前些年大家有个误解,说络病就是血瘀证。通络药物按功能分为7类,仅有化瘀通络类与活血化瘀重叠,开拓了临床组方用药的选择范围。所以说,络病和血瘀证是在内涵和外延上既有重叠又各自独立的两个不同的病机概念。

以上就是络病证治的理论体系,我们在《络病学》这部专著中把它总结出来,且现在络病学教学讲的也是这些。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络病学是现代科研成果和教学结合的典范

下一篇:冠心病从痰论治 分辨虚实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