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是利用夏季自然界气温高,人体内阳气旺盛、经络通达、气血充沛这一时机,给予一定的调理,为人体秋冬储备阳气来抵御外邪,从而治愈或减轻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整体观和“治未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其内容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自20世纪50年代针灸名家田从豁依据清·张璐撰《张氏医通·诸气门·喘篇》中载:“夏天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少许,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盲、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经改进后于每年夏季初、中、末三伏在一定的穴位贴敷中药防治哮喘、反复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沿用至今,以疗效显著、简便安全、副作用少的特色在全国各级医院广泛开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云:“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说文解字》言:“庚位,西方强貌也。”以夏至后的“庚日”为纪,过三个庚日的初伏第一天起,在“夏天三伏中”采取中药穴位贴敷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又称“三伏灸”“三伏贴”,是一种对呼吸系统疾病有着显著防治功效的“狭义”的冬病夏治,只是冬病夏治疗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着冬病夏治广受业内外关注,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借势”防治疾病方法的使用已经超越了呼吸系统范畴。据不完全统计冬病夏治所涉及到的病症除呼吸系统疾病外还有,如风湿免疫性系统的关节疼痛、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消化系统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耳鼻喉科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儿科的哮喘、咳嗽、支气管炎等;妇科系统的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等;还有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慢性皮肤病;阳虚型体质的人群、亚健康状态、抑郁等等。施术方法也由单一的穴位贴敷,扩展到如中药洗浴(熏蒸)、中药内服、拔火罐、火针、刮痧、推拿、艾灸、各种热疗(日光浴、远红外舱、温泉疗法、沙滩浴);做汤饭或炒菜时适当多放些生姜、五香粉或十三香等。可以说只要具有鼓舞正气,驱逐宿邪,能为秋冬储备阳气的任何方法均可作为冬病夏治的一种手段。
如今的冬病夏治已广泛涉及到呼吸、风湿免疫、消化、耳鼻喉、儿科、妇科、皮肤及阳虚型体质的人群、亚健康状态、抑郁等病证,如果被必须在“夏天三伏中”调理这个概念所约束的话,势必会导致其临床疗效大打折扣,其学科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我国地域辽阔,既是同一时令、同一季节华东和西北、东北和华南气候相差很大,入伏这天全国各地未必都是气温最热、阳气最旺盛的一天。一年四季里夏天是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夏至”开始的,夏至之后从“小暑”到“立秋”的这段时间称为“伏夏”,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时期。只有在从“夏至”始至“秋分”止这个时间段开展各种有利于人体驱邪、固元、强身的调理,才能使各种适宜于冬病夏治的病证收到好的疗效,才有利于冬病夏治学科的健康发展,才可称之谓名正言顺的冬病夏治。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