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原在人体五脏六腑空隙间无处不在,无所不行。他行走于十二经隧、奇经八脉,背靠督脉,从大椎以下;胸有任脉,自天突穴下走。膜原依附于阴阳,存在于脏腑间隙中,并在三焦气化功能推荡下顺气而降。“膜”属有形屏藩阻隔之实体,其属性为阴,中有血络筋膜结构,能阻隔人体各脏腑的津液,水气转输运化;“原”为空隙管道系统,是无形气机升降浮沉的通道,其属性为阳。《难经》通称其为原气之别使。
膜原是什么
膜原的一阴一阳,即有形实体结构与无形气化功能态,合而为一,行走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空隙经隧中。人身有清道、浊道,清道吸纳三焦元真之气,上行头面七孔窍,渗灌于四肢百骸的关节腔缝,以温煦津液、濡润气血,流注充盈于诸关节腔腑内。浊道汇聚人体脏腑湿浊、痰湿、水火瘀血与污秽,蓄积于三焦膲膜之膜原排污管道内,不间断地向体外排泄,以保持升清排浊、激浊扬清的三焦气化功能畅行无阻。上焦主气治节,其状如雾;中焦如衡,主司运化,脾司大腹,其状似沤;下焦如渎,主司排污决渎。三焦气化功能态,犹如人体的下水道排污管道系统,一刻不止地向外排泄湿热秽浊、瘀毒邪气。一旦堵塞失畅,气逆返流,则会壅滞上逆,清窍阻滞,导致湿热痰火瘀毒上逆,百病怪痰无所不患。
膜原是三焦排污管道的门户,它位于上中二焦之间的“胃上口”,处于人体的半表半里的脏腑间隙内,我们称之谓狭义膜原。吴又可率先验证于临床,薛生白论证于湿温病的《湿热病篇》内。广义膜原由周学海开创新论,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无处不存在膜原。辨治膜原直达三焦理论,对于调治中医各科的疑难杂证,尤其是湿热类杂病,其功卓著。
从二陈汤配伍机理解析膜原
试举二陈汤方药中的半夏为例,半夏辛温有毒,用得有法度,其功至大。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毒止痛,且生用半夏适量,有抗阻多种肿瘤作用。归脾、胃、肺、手足少阳经。半夏,从先贤品尝生半夏,到炮制半夏,历经小、大半夏汤到《金匮》半夏厚朴汤后去厚朴、枳实之耗气太过,改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广陈皮相结合,辛苦而温,顺气而不耗气。
《本草经集注》《备急千金方》首创痰气思辨模式,将陈皮与半夏配伍组合,迨至北宋《局方》定制了二陈汤经典,确立了理气化痰,疏通气脉,气顺则痰祛,气行则痰行,二陈汤从此成为中医治痰病、祛痰行气的总方。
《绛雪园古方选注》王子接认为二陈汤的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乃是古之祖方,究其功在通利三焦之“窍”、疏通经隧之“壅”闭,能通利三焦的无形气机。我认为王氏对二陈汤半夏的药用机理认识,独具慧眼先识。对此我要为王氏接棒再说:什么是开三焦之窍?何处是经隧之壅?三焦之窍者,即在上中两焦之间的 “胃上口”——膜原。经隧之壅闭,即在手少阳三焦经循行中横膈膜、十二经脉贯穿胸膈之上下间隙的膜原。
薛生白曾说:“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
二陈汤之君药是半夏,辛温滑利,能燥湿痰,其滑利下行之性能削刮胸中之胃肠膜痞结留饮痰癖,祛除膈上痰气垢结,直达三焦门户——膜原,故半夏能开达上中二焦膈间痰癖。试看从咽喉而降,散除咽峡痞结与颃颡痞块,经由胃上口,上中两焦间膜原,即三焦门户,再经横膈膜,肠胃大网膜调治。陈士铎定制的大肠风湿证,小柴胡汤证、温胆汤证,雷丰宣透膜原法,俞根初柴胡达原饮治法,薛生白宣透膜原法,叶天士芳香逐秽辨治膜原法,再如小青龙汤,三仁汤内的半夏配伍,以上诸方均配伍有半夏。我认为二陈汤可以归类于和解法半表半里证系统。《本草思辨录》作者周岩,将半夏纳入少阳归经,即脾、胃、少阳三焦经。我以为有独到见解。从神农尝百草时代的口尝生半夏到小、大半夏汤,至《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再演进到二陈汤,温胆汤,十味加减温胆汤。半夏顺随着膜原,一步一个脚印永不止息,“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上下几千年。可以说凡是汤剂组方中配伍有半夏的方证多与膜原证的病理状态有关。在行走的膜原中,半夏之所以能下达上通,内外疏利,开达三焦之门户,疏通经隧之壅闭,膜原的气化转输功能是关键。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