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又到了蝉此起彼伏清唱的时候。早些年,每至盛夏时节,蝉鸣声稠密且急切,尤其是在茂密的杨树林或人迹罕至的山林,成千上万只金蝉伏在树身上、枝叶间,蝉鸣如织,一浪连着一浪,宛若疾风骤雨,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蝉是古诗词中经常被提及的意象,诗词中的蝉多是诗人的化身,以物寓意,寄托幽思。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以及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古称“咏蝉三绝”。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而以蝉的意象渲染悲凉氛围及满怀愁绪,则以柳永《雨霖铃》的开篇句最为著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虽未直接描写别离,但借助寒蝉的凄切之声却将剪不断的离愁别绪渲染得更加淋漓尽致。
蝉,北京话称“知了”“唧鸟儿”,山东俗称“大姐溜”,是一种昆虫,只有雄蝉能够鸣叫。蝉的若虫俗称“蝉猴儿”“姐儿猴”,生活在地下,靠吸食植物根中的汁液生存。若虫一般要在地下生活数年才会破土而出,爬上大树,羽化成蝉,在地面上度过匆匆一个多月的时光之后,便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蝉的成虫吸食植物的汁液,古人不知道这些,以为蝉是靠露水生存,因此将蝉视为清高、纯洁的动物加以咏颂。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代表作《昆虫记》中有一篇《蝉》,文章从蝉的地穴、蝉的卵两个方面讲述了蝉的特点,该文已经入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蝉从若虫变化为成虫时羽化蜕除的外壳称“蝉蜕”,又称蝉衣、蝉皮、蝉壳,是临床常用中药。蝉蜕味甘、咸,性凉,入肺、肝经,主要功效为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急慢惊风、破伤风证、小儿夜啼不安等病症。对此,《名医别录》《药性论》《本草衍义》《本草纲目》等医籍均有记述。另据《中国药材学》记载,蝉蜕还有益精壮阳、止咳生津、保肺益肾、抑菌、降压、抗癌等作用。
另一种小型蝉比大型的蚱蝉出洞要早一点,学名叫蟪蛄,北京老话叫“小热热儿”,山东老家称作“金姐儿”。它体长约2.5厘米,翅一般为灰白色,有黑纹,也有绿色、黄色或混合色的,叫声比蚱蝉小,尖细、脆弱,单调不拐弯儿,从早到晚不间断。蟪蛄蜕又名褐斑蝉蜕,也可入药,药性及药效同蝉蜕大致相同。
还有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叫“蝉花”,又名蝉蛹草、蛹茸、蝉茸菌、虫花。有的蝉在若虫(蝉猴)阶段被一种叫作“蝉拟青霉”的霉菌侵入体内,还未钻出土层就死掉了。这种霉菌利用死掉蝉若虫的营养生长发育,从若虫头上长出孕育孢子的子座,就成了可供人类利用的药材,即蝉花。确切地说,蝉花是包括子座和若虫尸体在内的菌与虫的复合体。目前知道,可变成药用蝉花的若虫有黑蚱、蟪蛄、山蝉和竹蝉4种。蝉花功效除与蝉蜕相同外,还具有增强人的免疫力、滋补强壮、解除疲劳、抗肿瘤等作用,与冬虫夏草相似。
还有一种蝉科昆虫叫“斑衣腊蝉”,俗称椿蹦、花蹦蹦、灰花蛾等,其翅灰黑白色相兼,展开后翅又呈现红蓝色,色彩艳丽,无怪乎民间又称其“花姑娘”“红娘子”。它在多种植物上取食活动,吸食植物汁液,最喜臭椿树。天气越热斑衣腊蝉叫得越欢畅,一般在午后或傍晚,我们小时候还因为其叫声称之为“呀嘟噜”。斑衣腊蝉捕后蒸死或烤死,晒干可入药,药名叫作“樗(chū)鸡”,其药性味苦、辛、性平,有小毒,不可近目,归肝经,可活血通经、攻毒散结,主治血瘀经闭、腰伤疼痛、阳痿、不孕、瘰疬、癣疮、狂犬咬伤等。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