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文化中医漫话正文

铜人——中医针灸的传承印记

中国赠WHO的针灸铜人

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铜人,作为中医针灸的重要标识,是中医针灸几千年沉淀的传统、文化、认知、技艺的结晶,其流传演变史充分体现了中医针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创性、传承性、活态流变性。正如在“中医针灸”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我们在申报文本中所论述的:“作为该遗产世代传承的见证,创制于宋代(公元1026年)铜质针灸穴位人体模型等,是传承习得中医针灸的重要参考,至今仍然为该遗产的存续与再创造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医针灸”申遗成功7周年和“世界针灸周”(11月16-22日)之际,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作为中医针灸非遗申报、传承、保护的主要单位,特撰写此文以纪念。

铜人是中医针灸的印记与标识。针灸铜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发明的供针灸教学用的青铜浇铸而成的人体经络腧穴模型,古人在人体铜像身上刻上经脉、穴位,用于针灸教学、医疗和考核,不仅是早期中医针灸标准化的先驱,也是中华医药传承和发展的活态载体,对中医学的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早期的针灸模型

西汉人体经脉漆雕

制作模型,用于学习和教育的传统早已有之,由于时间久远和材质等原因,流传下来的已属罕见,如考古发现的东汉针灸陶人等,被一些专家学者就认为是古代的针灸模型。

1993年,在四川绵阳双包山二号西汉墓出土了一件木人模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西汉人体经脉漆雕。该木人左手及右脚残缺,高28.1厘米,木胎,体表髹黑漆,裸体直立,手臂伸直,掌心向前,体表绘有纵形红色19条线。多数专家认为这些线条与经脉内容相关,说明早在汉代即已出现了与经脉相关的人体模型,它要比针灸铜人早千余年,可以称之为针灸铜人的早期印记。

1982年,在河南南阳医圣祠里,出土了一具东汉晚期制作的女形陶人,被称之为“东汉针灸陶人”。该陶人为国家一级文物,身高24厘米,胸宽7厘米,四肢已残缺,造型质朴,浑身遍布排列成行的数十个小孔。有专家学者研究认为,这些小孔是针灸穴位,排列方式似按经络走行,但目前“东汉针灸陶人”的进一步研究很少,有待深入。

今天,针灸铜人不仅是人们获得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途径,接受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载体,凝聚情感的纽带。

宋天圣针灸铜人

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官方历史上最早的,用来描示人体解剖部位及经脉腧穴位置的针灸铜人是“宋天圣针灸铜人”,它由医官院铸造于宋仁宗天圣五年十月(公元1027年),负责主持铸造的人是当时任职于医官院的医官王惟一

王惟一熟悉方药和针灸,经过长达3年深入研究《内经》《难经》等医书中的针灸理论,并广泛收集各家对针灸医学的见解和临床经验,于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卷。《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有穴位为354个,明堂腧穴被重新考订,使腧穴的位置和所属经脉得以统一,并增补了腧穴的主治病症。

随后,宋政府将此书颁行全国作为教材。为了便于长期的保存和流传,同时又令将其刻于石碑之上,以备观览,该石碑即为“宋天圣针经碑”。自1965年以来,北京从拆除的古城墙中陆续发现了数块“宋天圣针经碑”残碑,从而使我们今日有幸目睹镌刻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内容的“宋天圣针经碑”的原貌。

为了使针灸学习者和临床医生准确掌握《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规定的腧穴定位,宋政府又命王惟一主持铸造针灸铜人模型,以作为对腧穴定位内容的直观对照,形象地表达腧穴经络的相关知识,便于理解与记忆。这是中国官方历史上第一次铸造针灸铜人,即“宋天圣针灸铜人”。同时铸造了两具针灸铜人,一具铜人置于医官院,供医学生们研究学习参考;另一具置于大相国寺仁济殿供一般民众参观。

有关“宋天圣针灸铜

|<< << < 1 2 3 > >> >>|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上一篇:纵观鲁迅对中医的态度转变

下一篇: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