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文化中医漫话正文

赏《二王全帖》探索“二王”疾患与治方

王羲之

王献之

 《二王全帖》为近人杨璐主编,以“全”为特点,集王羲之、王献之帖约350帖,是供习书之法帖,我们用之探讨东晋二王与士大夫的养生、疾病、治方及其病谱。

王羲之、王献之传略

王羲之(321年~379年或303年~361年),《晋书卷八十》有传。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费县东)人,字逸少。永和九年(353年)与谢安等会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作《兰亭序》,其书法早期从卫夫人学(卫夫人(272年~349年)名铄,字茂漪,江州刺史李矩之妻,卫恒从妹,工书法,隶书尤精,尝授羲之书法),又从叔王廙学书法,后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尤工隶、正、行,字势研美,一改汉魏质朴书风,为后世学书者所崇尚,尊为“书圣”,书迹刻本众多。羲之总结自己书法经验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气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羲之自谓有七子一女,内外孙十六人,子玄之、徽之、操之、焕之、凝之、献之均有书名。59岁卒。

王献之(343年~387年),王羲之第七子,《晋书八十一》有传,字子敬,小字官奴,少有盛名。起家州主簿,秘书郎,转丞,累任至中书令。初娶郗昙女郗氏,后以选尚新安公主与郗氏离婚,卒于官,年仅43岁。其女为安帝皇后。献之与父同工书法,后世合称“二王”。尤擅草书、丹青。七八岁时学习父及张芝书法,兼精诸体,别创一格,有“破体”之称。

二王养生法

二王均体弱多病,尤以王羲之晚年为甚,根据诸帖及相关文献探索于下,亦可见东晋初期士大夫阶层病谱与治疗方法之一斑。

练鹅掌功 据现代气功学家马济人研究,王羲之曾自己编炼一套“鹅掌功”,是模拟鹅的走行、亮翅、觅食等动作,以扩胸、伸掌为主的一套功法,能增强臂力、腕力、指力,从而提高了他的书法笔力。

服散 “散”为五石散,或寒食散的简称,晋人多有服散者。王羲之与王献之帖中多处提到散,如《热毒帖》有“散力知问”;《散势帖》有“散势小差”,“散患得差”;《转佳帖》有“亦自劳弊散,系转久亦难以求泰”。王献之《姑比日帖》有“比服散未必得力耳”;《岁尽帖》有“操之故平,已再服散,更得力,献之亦恶愦”;《卫军帖》有“仆射得散力甚慰”等。似可说明羲之、操之、献之等均服散,其他与之交往的士大夫亦多服散。

服散最早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后有考古学家认为“五石散”的原药材有雄黄、硫磺、赭石、紫水晶、绿松石。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载:“五石者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也。”其中有汞、砷、铅等,葛洪用其炼丹。《仙药》又说这些药单服令人可以飞行长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五石即寒食散,其所载之五石可能为晋以来之代表方,为钟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磺、赤石脂。我们认为二王早逝,或与服散不无关系。

王羲之病患与治疗方药

王羲之退居山林之后,体弱多病,读诸帖可知患病有十余种,且数病缠身不愈,多是脾胃病虚证,有些病则是时段性的。

从其多个帖子中看出王羲之患呕吐、体痹乏气、胸中恶、龋痛、热甚、肿水、失眠、舆上隐痛、疟痈肿等。从王羲之诸帖中,也知其对医药有较深的了解。

采菊 “不审,复何以永日多少看来九日当采菊,不至日当共行也”。古人采菊,主用于食饵,以求长寿。

采药 “彼所须此药草可采,当……”。看来王羲之可能经常有采药活动。

种药 “足下所疏云,此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当生也,吾笃喜种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胡桃为西汉张骞自西域将来,早见于孟诜《食疗本草》。《纲目》谓:“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利三焦,温肺润肠,治虚寒喘嗽,腰脚重痛,心腹疝痛,血痢肠风,散肿毒,发痘疮,制铜毒。”王羲之经营小园,种果、种菜,又常食胡桃仁以治本。

药酒 “□焦小服致酒甚佳,教用有验,直以纯酒渍,致令汁浓,便饮,多少任意。”王羲之自渍药酒(不知其配方),并送友人,告制法、服法。

择药 “乡里人择药,有发简而得此药者,足下岂识之不,乃云:服之令人仙。不知谁能试者,形色固小异,莫与尝。见者谢二候。”王羲之指出民间仙方,不可轻试。

服陟厘 “以大近不复服散,常将陟厘也,此药为益”。陟厘出《名医别录》,是一种水苔,今定为双星藻科水绵属多种水绵,此药可治痈肿,止泄泻,有很好的抑酶抗菌作用。王羲之停服散而服陟厘,实是好事。

王献之病患与治方

灸创 “先大恶时,灸创特不堪,此不乃为患”。所言涉及其父羲之病重时灸疮严重或有感染。脚肿、胛风均为灸的适应证。彼时多用壮灸瘢痕灸,葛洪隔物灸尚未被推广,所以灸疮晋时多发。

患散 “献之白承姑姑比日复小进退,其尔不得一极和,忧悚犹深,不审,比服散未必得力耳”(《姑比日帖》);“尊体并复何如?如迟复来告,操之故平平,已再服散,冀得力,献之亦恶愦”(《岁尽帖》);“仆射得散力甚慰”(《卫军帖》);“礬(yú)石深是可疑事,兄喜患散,辄发痈,瘫势为积,乃不易,愿复更思,献之唯赖消息,内外极生冷而心腹中恒无他,此一事是差,但疾源不除,自不得佳,论事当随宜思之也,献之白。”(《静息帖》);“嫂等承更恶,不审,顷痊复,不必须散时终得力耶。此药甚佳,婶举体不能行履,服遂差”。

服散在当时士大夫阶层比较普遍,操之、献之、仆射均服散,似亦涉及献之嫂娣,且服散已见并发症“痈”。

礬石主要成分为砷硫化铁,有大毒,古人用于炼金术。治病方首见于《五十二病方》。《本经》:“主寒热,鼠瘘,蚀疮死肌,风痺痺,腹寒”;《别录》:“辟邪气,除热,明目,下气,除膈中热,止消渴,破积聚痼冷腹痛,去鼻中息肉。久服令人筋挛。火炼百日,服一刀圭,不炼服则杀人。”此处礬石似用于所服其散,献之已疑有礬石有毒。宋人洪容斋《随笔》作过进一步解释:“王子敬《静息帖》言礬石深是可疑,凡喜散者辄发痈。盖散者寒食散也。古人多服之,中有礬石,性热有毒,故云深可疑也。”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上一篇:中医文献遇劫难

下一篇:起源于莫高窟的开塞露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