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婴幼儿疾病小儿腹泻正文

小儿腹泻中医诊疗技术

[FS:CONTENT_START]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及大便性状有改变(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为特点的儿童常见病。6个月~2岁婴幼儿的发病率较高,多发生在夏秋季节,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小儿腹泻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虽然由于儿童营养情况及医疗条件的改善,由腹泻病引起的死亡率明显地下降,但其发病率仍高。小儿腹泻儿科重点防治的四大病之一。

小儿腹泻中医“泄泻”范畴。

辨证论治

1.常证

(1)伤食泻证

[证候]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治法]  消食化积,和中渗湿。

[方药]  保和丸加减。伤于肉食者重用山楂;伤于面食者重用莱菔子;伤于谷食者重用神曲;脾胃薄弱者加白术谷芽;腹痛较剧及气胀者,加木香厚朴以理气消胀;呕吐较甚者加藿香生姜竹茹降逆止吐。

(2)风寒泻证

[证候]  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治法]  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  藿香正气散。表寒较重者加荆芥防风;肢体酸痛者加羌活秦艽;寒邪直中太阴者加炮姜砂仁,去生姜;如腹痛较甚者,加木香、砂仁以理气止痛;纳差者,加山楂、神曲以消食导滞;小便短少者,加泽泻猪苓以渗湿利尿。

(3)湿热泻证

[证候]  泻如水样,每日数次或数十次,色褐而臭,可有黏液,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发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  葛根芩连汤合六一散加减。伴腹痛甚者,加白芍、木香以理气止痛;呕吐频者,加半夏、生姜汁以降逆辟秽:高热、烦渴引饮者,加石膏寒水石以清热除烦;湿邪偏重,口不甚渴,舌苔厚腻者,加厚朴、苍术以健脾燥湿。

(4)脾虚泻证

[证候]  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是水样,带呈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治法]  健脾益气,助运化湿。

[方药] 参苓白术散。伴腹痛者,加木香、香附以理气止痛;大便稀或水谷不化者,加干姜以温中散寒;久泻不止,而无挟杂积滞者,加诃子赤石脂以固涩止泻。

(5)脾肾阳虚泻证

[证候]  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法]  补脾温肾,固涩止泻。

[方药]  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脱肛者,可加黄芪、炙升麻以升提中气;久泻不止者,加诃子、赤石脂、禹余粮以收敛固涩。

2.变证

(1)伤阴证

[证候]  泻下无度,质稀如水,色黄混浊,小便短少,皮肤干燥或枯瘪,目眶及前囟凹陷,啼哭无泪,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口渴引饮,齿干唇红,舌绛无津或起芒刺。

[治法]  健脾益气,酸甘敛阴。

[方药]  连梅汤。余邪未清者,可去生地、麦冬阿胶,改用白芍、石斛芦根、生甘草以清养胃阴。

(2)伤阳证

[证候]  暴泻不止,便稀如水,面色苍白,神疲气弱,表情淡漠,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治法] 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方药]  参附龙牡救逆汤。泄泻不止者加干姜、白术以温中扶脾;久泻、暴泻者,除伤阳外,还有伤阴症状,可合用连梅汤以阴阳两补。

经验方

1.验方一

[药物组成]  生姜6克,茶叶3克,食盐1.5克。

[适应证]  泄泻腹胀,轻度脱水者。

[用法用量]  煎汤频服。

2.验方二

[药物组成]  焦山楂、鸡内金[FS:PAGE]等份。

[适应证]  伤食腹泻。

[用法用量]  研为细末,每服1~2克,每日 3次。

3.保和汤加减

[药物组成]  茯苓9克,泽泻6克,桔梗6克,苍术6克,陈皮6克,炒神曲9克,山楂6克,大腹皮6克,莱菔子6克,甘草3克。

[适应证]伤食腹泻。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4.止泻1号

[药物组成]  野党参4.7克,焦白术4.7克,云茯苓6克,广陈皮4.7克,泽泻4.7克,苍术6克,法半夏3克,炙甘草1.6克。

[适应证]  单纯性消化不良(伤乳泻及伤食泻)。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分4次服。

5.止泻2号

[药物组成]  葛根3克,川黄连1.6克,黄芩 4.7克,六一散6克。

[适应证]  肠炎性消化不良(湿热泄,热重于湿者)。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分4次服。

6.止泻3号

[药物组成]  藿香4.7克,大腹皮6克,白术 6克,云苓6克,泽泻6克,厚朴3克,苍术3克,白芷3克。

[适应证]  肠炎性消化不良(湿热泄泻,湿重于热者)。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分4次服。

适宜技术

1.熨敷法

五倍子9克,生姜6克,白胡椒7粒,葱白一段,将生姜捣烂如黏泥状,余药研成细粉,食醋 20~25毫升,加热至50~60℃,与上药搅拌成稀糊状,以手拭不烫为宜。脐部先用凡士林油涂擦一遍,趁热敷肚脐部约6厘米× 6厘米,厚约 0.3~0.5厘米范围,外盖纱布,绷带包扎,每日换药一次。若迁延性腹泻,可配合三棱针刺四缝穴,每日一次。

2.灌肠法

白头翁15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赤芍药 6克,槟榔6克,葛根10克,六一散6克。上药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煎出药液,浓缩汁200毫升,装瓶备用。将药液用注射器通过导尿管插入肛门6~10厘米,将臀部抬高,注入药液30~50毫升,每日3次。睡前一次尤为重要,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

3.针灸

(1)针刺

方法一:主穴取足三里中脘脾俞、止泻穴。配穴取内庭气海。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上脘;腹胀加天枢,伤食加四缝,水样便多加刺三阴交。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2刺。用于各种泄泻。

方法二:主穴:天枢、足三里、长强。配用穴;呕吐加内关,腹胀加公孙,发热加曲池,偏虚寒加灸腹部。用于各种泄泻。

(2)灸法

方法一:取足三里、中脘、神阙。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每日1~2次。用于脾虚泻、脾肾阳虚泻。

方法二:取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交界处,以艾条温和灸两侧穴位,各10~15分钟,每日灸2~3次。用于各种泄泻。

4.推拿

方法一:分阴阳,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小天心,运水入土。用于湿热泻。

方法二:分阴阳,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龟尾,运土入水。用于风寒泄泻。

方法三:揉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运内八卦,点揉天枢,掐十指节。用于伤食泄泻。

方法四:推三关,补脾土,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重按脾俞、胃俞大肠俞。用于脾虚泄泻。

5.敷脐法

吴茱萸30克,丁香2克,胡椒30粒,研末。每次用药末1.5克,调陈醋或植物油,制成糊状,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用于伤食、风寒和脾虚泄泻。

6.食疗

健脾八珍膏,婴儿每次1~2块,幼儿每次3~4块,每日早晚各一次,开水冲服或炖服。用于脾虚泄泻。

7.中成药

藿香正气水,每次5毫升,每日3次,用于风寒泄泻;保和丸,每次一丸,每日3次,用于伤食泄泻;附子理中丸,每次半丸,每日两次,用于脾肾阳虚泄泻。

8.国家推广技术——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技术

[适应证]  3个月~5岁患儿。黄绿色稀[FS:PAGE]便、水样便,或蛋花样便,次数增多,一般不超过10次/日;大便酸臭或如败卵,夹有奶瓣或食物残渣;纳呆,呕吐,嗳腐吞酸;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大便化验可见脂肪球。   

[禁忌证]  皮肤溃烂、滑石粉过敏、痢疾、严重腹泻伴脱水或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治疗方法简介]

揉腹:患儿仰卧。医者中指放于神阙、天枢穴,食指放于中脘穴,力度以皮肤凹陷3~ 5毫米为宜,顺时针方向揉腹5~6分钟。

揉足三里:患儿仰卧,双下肢微屈。医者以两拇指指腹放于患儿两侧足三里穴,力度以皮肤凹陷2~3毫米为宜,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方向旋揉2~3分钟,频率80~100次/分钟。

揉背俞穴:患儿俯卧。医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分别放于脾俞、胃俞、三焦俞,力度以皮肤凹陷1~2毫米为宜,点揉2~3分钟,先左侧,后右侧。

捏脊:患儿俯卧。医者两拇指桡侧缘顶住患儿背部皮肤;余四指放于拇指前方,十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沿两侧膀胱经,先从大杼穴开始向下至下髎穴重复捏提6~9遍,再从下髎穴向上至大杼穴处重复捏提3~6遍,结束治疗。根据[FS:CONTENT_END]

咨询电话:010-84132590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山药糯米粥可防治小儿秋季腹泻

下一篇:秋季小儿腹泻别盲目用止泻药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