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是指以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以下,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为首要体征的一种病症。以30~50岁多见,女人多于男性。本病症切当病因不明,可能与体型、饮食等要素有关。现代西医学除对症医治外,尚无特效疗法。
胃下垂的分析
胃下垂相当于中医学的“胃缓”,这一称号,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篇云:“脾应肉,……肉胴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晦气。肉胭不坚者,胃缓。”明确指出肌肉衰弱与身形不相称的胃的方位偏下,肌肉不行坚实的则胃缓。《金匮要略》中所述的“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颇相似本病的体现。历代医籍中,虽未将胃缓作为专门病症加以评论,但不少有关脾胃脏腑功用失调的病证载述中,多涉及到胃下垂的体现,如腹胀、痞满、嗳气等。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医治,早期的报导以非药物疗法的针灸、气功为主。自60年代初开始,呈现必定样本的中医药辨治的临床材料,并日趋增多。从整体状况看,中医学医治胃下垂的文献中,以中医药和针灸为主,且各有特点。
因为受传统经历的影响,在六七十年代,大都医家都以为本病症系脾胃衰弱、中气下陷所造成的,通常建议补中益气为医治大法。跟着临床实践的添加,对此说已有贰言,本病症所体现的脾胃脏腑功用失调虽属虚证,但亦有气机阻滞一面,应属中虚气滞,虚中夹实。特别是病程日久,加之胃自身形状及方位的显着改动,牵引及压榨血管,使胃壁静脉回流妨碍等,可发作血流瘀滞,故又有瘀血阻滞的一面。知道的深化,使治法趋于多样,效果有所提高。
通过以上的描述相信您已经对胃下垂的分析有了自己的认识,详细请看本站的其他文章。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