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神经精神疾病 --> 面肌痉挛 --> 面肌痉挛方

面肌痉挛方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以一侧面肌的抽搐样收缩为特点。以中年妇女为多。病因未明,可能为面神经的异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引起。
蛇40g,全蝎8g,蜈蚣15g,威灵仙30g。上方中前3味药共研细末,分为8份,每天冲服1份,8天为1疗程,停药4天,每天取威灵仙30g,清水煎服;第13天继续服镇痉祛风散8天,全疗程为20天。

    本方有祛风止痉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面肌痉挛32例,年龄18~65岁,病程3天~9年6个月。结果服药2个疗程后,痊愈30例,无效2例。

    11.多针浅刺法

    先取头部穴位神庭、上星、前顶,每次选其中1~2穴用28~30号毫针行平刺,并在每1针行快速捻转手法1分钟,留针期间每隔20分钟行针1次,共留针100~120分钟。然后以左手中指、无名指、食指在患者头面部健侧或患侧进行轻轻揣摸,当摸到压痛点、感觉敏感点或硬节和棱索或抽动最明显处,即为敏感点。局部常规消毒后,避开较大血管,用28号毫针直刺1~2cm,每次不包括神庭、上星、前顶3穴,选(敏感点)8~12个点,留针80~120分钟,不捻针,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在留针期间令患者坐或仰卧位集中精力体会针感,切禁大声喧哗或打磕睡。

    有报道临床运用本法治疗面肌痉挛39例,年龄20~62岁;左侧19例,右侧16例,双侧4例;病程最短者1个月。结果治愈16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74%。最多治疗6个疗程,最少2个疗程。

    12.止痉针刺法

    选穴:风池、下关、合谷、太溪、太冲。操作:风池穴进针0.8~1.2寸,针感自后枕部向上传导者效佳;太溪穴针感要求放射至足底;下关穴予轻刺激;合谷、太冲穴需要多次提插捻转,留针过程中,若面肌抽动仍不时出现者,每隔5分钟行针1次。

    本法可平肝熄风,滋养肾阴。有报道运用其治疗面肌痉挛30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32岁,以50岁以上者居多;病程最长者12年,最短者半个月。单纯睑肌痉挛者14例,牵及颧肌、颊肌、唇肌痉挛者16例;以往有外周性面瘫史者7例,由明显精神刺激而诱发者7例。经治后,临床治愈9例,好转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

    13.三刺结合法

    选穴:患侧鱼腰、攒竹、瞳子髂、承泣、四白、迎香、地仓、颊车、合谷穴。操作:患者仰卧,常规消毒,取30号毫针1~1.5寸等长的三根针,先使针尖在术者押手的指腹上对齐,三根毫针并在一起同时迅速垂直刺入同一个穴位,针刺1分深。因其刺入皮肤内甚浅,针常呈下垂状。进针后不提插、不捻转。每次留针40分钟,每日1次,6次为1疗程,疗程后休息l天。

    本法可散寒舒筋,调和气血。有报道运用其治疗面肌痉挛33例,结果痊愈14例,显效10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94%。

    14.腕踝针疗法

    取腕4、6区,在上4、上6处常规消毒,采用30号1.5寸毫针,拇、食指固定针柄,中指紧贴针身,与皮肤呈15度角快速进入皮下,针尖朝近心端,针体贴近皮肤表面,针体沿皮下浅表层刺入约1.4寸,用胶布固定针柄,留针l小时。每日1次,左右手交替使用,5次为1个疗程。

    本法可舒筋通络解痉。有报道运用其治疗面肌痉挛33例,结果痊愈23例,有效10例,痊愈率69.7%。

    15.穴位埋线法

    根据面肌痉挛部位,沿经络循行线取穴。主穴:四白、地仓、巨髂,配穴:阳白、丝竹空、攒竹、迎香、颊车、颧髎、夹承浆。每周l~2次,每次2~4穴。12次为1疗程。操作方法:将3~0号医用羊肠线剪成2~3mm长的小段,置入高压消毒过的9号注射针头的针芯内浸泡于75%酒精内备用。将选定的穴位常规消毒,医者左手捏起穴位表皮,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皮肤,循经(或逆经)进到肌层,将2寸毫针插入针芯,把肠线植

|<< << < 1 2 3 4 > >> >>|

面肌痉挛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面肌痉挛  滋肾养血  豁痰止痉 免费索取面肌痉挛资料

上一篇:面肌痉挛治疗误区        下一篇:

>> 返回首页

>> 更多专家请点击免费预约中医专家(轻松预约到专家)

图片文章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意见反馈 | 申请合作 | 广告服务 | 汇款方式 | 友情链接 | 网站声明 | 求医问药 | 中医家园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3-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