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癫痫病时应排除哪些疾病
①微栓塞:主动脉-颅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内容物及其发生溃疡时的附壁血栓凝块的碎屑,散落在血流中并进入脑小动脉形成微栓塞,引起局部缺血症状。这些微栓子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或因栓塞远端血管缺血扩张,使栓子移向末梢,则恢复血供,症状消失。上述情况反复出现即可造成临床症状反复发作。
②脑动脉痉挛:血液通过动脉硬化的颈动脉狭窄或迂曲的部位产生涡流,刺激动脉壁引起血管痉挛,发生短暂缺血发作。
③血液动力学改变:血压突然降低或急剧的头部转动和颈部伸屈,或短暂神经功能缺失的心脏病如心瓣膜病、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等造成心脏排出血量一时性降低,引起短暂脑缺血发作。
④血液成分的改变:各种影响血糖、血脂、血氧、血蛋白质的含量、血液粘度和凝固性的血液成分及血液病理状态,如严重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等均可能成为本病的触发因素。
临床表现的特点是起病突然,历时短暂,症状消失快,大多无意识障碍而能诉说其症状,常为某种神经功能的突然缺失,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在24小时以内完全恢复,并且不留后遗症,可反复发作。发作次数多则一日数次,少则可数周、数月或数年发作一次,神经症状常按血管支配区出现。颈动脉系统的缺血发作,以偏侧肢体或单肢的发作性轻瘫最常见,也可伴有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偶见有短暂的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脑缺血发作,轻者仅表现为头昏、眼花、走路不稳等。局灶症状以眩晕为常见,一般不出现明显的耳鸣。严重时,可出现复视、发音障碍,吞咽困难,交叉性或双侧肢体瘫痪和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枕后部头痛、猝倒,特别是在急转头部或上肢运动后发生上述症状,均提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
(14)点头状痉挛: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良性暂时性疾病。典型病例的发病年龄为4~12个月,有些可能更早,临床主要表现为眼震,其特点为双侧高频和低振幅,方向可为水平、垂直或旋转,少数为单侧性,点头、头部偏斜、颠摇或类似点头,发作时意识无障碍,脑电图正常,病程多为1~2年,有些可长达5年,之后可自行缓解。
(15)良性发作性眩晕:
常见于1~6岁的神经及智力正常的小儿,表现为急性发作的平衡失调,病儿突然害怕、喊叫、面色苍白、有的猝倒,伴有恶心和晕眩或可见眼震,每次发作约持续1分钟,每年可发作1~5次,发作时患者意识清楚,脑电图正常,本症常自行缓解,一般无须治疗。
(16)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病:
可能与机体其他部位局部病灶感染或迷路损伤有关,主要表现为病人的头处于某种状态时即出现短暂的眩晕,持续数秒至数十秒钟,重复该头位后,眩晕症状即可重复出现,常同时伴有短暂的水平旋转性眼球震颤,一般持续约10~20秒,若在短时内连续多次重复该头位,眩晕症状即可逐渐减轻,最后消失,临床无听力及其他神经系统障碍。
癫痫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918353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出现精神障碍的癫痫类型如何与精神病鉴别 下一篇:CT检查对癫痫诊断有什么作用
>> 更多专家请点击免费预约中医专家(轻松预约到专家)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春夏之交太阳进补好时机
- 提高内儿科医疗人员诊疗水平,降低误诊率,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的建议
- 药膳调治春季感冒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夏养生
- 培养积极的心理暗示方法
- 夏季菊花养生防病药茶
- 夏季自制清凉中药露
- 婴儿喂药讲究多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663239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66323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