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皮肤病孢子丝菌病正文

西医治疗孢子丝菌病

西医病名定义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深部真菌病,主要侵犯皮肤,亦可侵犯粘膜、骨骼、淋巴结甚至内脏。

人群申克孢子丝菌广泛存在于草木和土壤中,如皮肤遭受轻微损伤再接触被污染的草木或泥土,即可感染,但因损伤轻微,往往被患者忽略,患者主要为农民和厂矿工人。

病理从未破的脓肿,抽取脓液接种于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3-5d即可生长菌落。镜检可见2μm直径的细长分支分隔菌丝,即可确诊。病理检查对诊断亦有重要意义。组织病理变化为多细胞性非特异性炎症浸润,在活检标本中,若见到病原菌(圆或卵圆小体、雪茄形小体或本菌的星状体),也可确诊。此外,免疫试验、孢子丝菌素皮试(皮内注射0.1mg1:1000孢子丝菌素,24-48h后出现结节,为阳性反应)、动物接种皆有助于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孢子丝菌病诊断标准:

1、本病多见于农民及采矿、造纸厂工人,皮肤常有外伤史,多为青壮年男性。

2、主要侵害皮肤,极少数为口腔、咽喉、气管、肺、骨和关节、眼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皮肤损害可分下列3型

(1)淋巴管型:好发于四肢,沿淋巴管向心性发生成串紫红色结节,可软化溃破成溃疡。淋巴结很少肿大。

(2)固定型:好发于面颈部,临床表现多样化,呈结节、溃疡、疣状增生、痤疮样、浸润斑块、鳞屑性红斑等,病变固定不沿淋巴管扩散。

(3)播散型:罕见。皮肤上很多散在分布结节,较少破溃,常伴严重全身症状。

3、真菌培养初为乳酪色,以后表面皱褶呈黑色,镜检见细长分支分隔菌丝,与菌丝成直角大分生孢子柄顶端有4~5个梨形分生孢子。

4、组织病理改变见真皮内有小肉芽肿、小脓肿,有时见到雪茄烟状小体和星状体。

西医诊断依据凡久治不愈的丘疹、结节、溃疡、疣状损害、疖样损害、肿瘤状损害等均应考虑到本病。皮肤淋巴管型的临床表现有诊断价值。其他型的应注意实验室检查,确诊主要靠真菌培养。

体征发病主要见于暴露部位,如面部、手指、手背、手腕、前臂、足背、小腿外侧,而以活动最多的右上肢最多见,但面、小腿外侧亦不少见。国内所见的主要为皮肤淋巴管型、皮肤固定型和继发血源性皮肤播散型。

(1)皮肤淋巴管型:皮肤损害沿淋巴管播散,损害由肢端的原发病灶沿淋巴管向近端传播,成带状,原发性初疮可先见于手指或手背,经过2-3周或更久后,继发损害沿淋巴管从初疮向上臂成串地先后出现,作带状分布。数目自数个至三四十个,多者可超过一百个。基本损害为花生米至蚕豆大的肉芽肿或结节,局部淋巴结肿大者罕见,一般无全身症状。

(2)皮肤固定型:损害固定于发病部位,不沿淋巴管传播,开始常为略具弹性的坚实结节,无压痛,亦可化脓肢溃成溃疡,分泌少许粘稠脓液。也有报告发生于足底的菜花样肿瘤样损害。

(3)血源性皮肤播散型:罕见。由病原菌通过血循环传播所致,多由淋巴管型发展而来,损害为分布广泛的皮下结节。

除上述三型外,本病亦可发生于其他组织和器官,见于粘膜的有口腔炎、舌炎、眼结膜炎、气管炎等;见于骨骼的有骨膜炎、关节骨膜炎等;见于内脏的有肾盂肾炎、肺部疾患、脑膜炎、脑膜损害等。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皮肤结核、孢子丝菌病样分支杆菌病、恶性肿瘤、着色真菌病、脓皮病、足菌肿等作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皮损及症状消失。每月真菌培养1次,连续3次阴性。

西医治疗

治疗用10%碘化钾口服有显效,开始每次10ml,每日3次,后增至20ml每日3次,如胃肠不能耐受,可静脉注射碘化钠每日1次,每次1g,在病变消失后,最好能续用2-4周,以防复发。小儿量酌减。结核病患者忌服碘化钾,局部溃疡类损害可用2%碘化钾加0.2%碘溶液湿敷,对碘过敏或疗效差的,可使用灰黄霉素、两性霉素B、酮康唑等。本病不宜外科手术或电烙。在草木刺伤或者皮肤轻伤后接触了泥土或草木时,可将伤口洗净后再搽碘酒,每日2次,搽1周,以资预防。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孢子丝菌病发病前有哪些症状?

下一篇:什么引起孢子丝菌病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