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皮肤病 --> 斑秃 --> 中医治疗斑秃

中医治疗斑秃

斑秃与气血双虚,肝肾不足,血瘀毛窍有关。发为血之余,气虚则血难生,毛根不得需养,故发落成片;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不足则发无生长之源;阻塞血路,新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

    本病与气血双虚,肝肾不足,血瘀毛窍有关。发为血之余,气虚则血难生,毛根不得需养,故发落成片;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不足则发无生长之源;阻塞血路,新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辨证分为:心脾气虚(神志不畅、头晕目眩、夜寐梦多、失眠),肝郁血瘀(气泻胸闷、肝脾肿大、胸肋胀痛),气血两虚(病后或病久脱发,神疾乏力,面色苍白,形体消瘦),肝肾不足(头晕耳鸣,腰背痛、遗精滑泄,阳痿口干)。

    中药治疗:

 扶正养气生发丸:由黄芪当归生姜等十多种中草药组成。可以生发、育发,防止头发脱落。具有疏风活血、辛温养血,刺激局部皮肤血管扩张,促使毛发粘膜末梢神经兴奋,改善头皮血液循环,促使营养吸收和色素吸收,促进毛囊胚芽再生,调节头皮油脂分泌等独特作用。

 偏方一:由何首乌枸杞黄精,黄芪,淫羊藿丹参这几种中药组成,益气补血,滋养肝肾,改善脑血流供应,调节免疫,治疗脱发头发早白属血气不足肝肾亏虚者。

 偏方二:由红花、枸杞子、何首乌、桑白皮、川芎等为原料提取而成。精华液中的有效因子通过强力渗透迅速到达毛囊,①刺激神经丛并促使恢复正常,从而达到血管舒缩正常。②营养毛囊并激活毛囊,毛囊从休眠状态渐渐恢复正常工作。在双重作用下,突发灵同时清除毛孔中的代谢物,并露出清晰毛孔,新发会慢慢长出,逐渐变成和正常头发一样的黑发。③在施药过程中,经过几次涂抹后,能看到毛囊呈现出来。
 
    中药治疗斑秃配方:
 
    (1)养血补血方:如神应养真丹加减,由地熟、当归、女贞子菟丝子羌活等养血,补肾、去风药物组成。少数服药后如觉咽口干等反应者,加用六味地黄丸或胆草泻肝丸。

 (2)滋补肝肾方:熟地、当归、巴戟肉、肉苁蓉、熟女贞、桑椹子、羌活、赤勺、白勺、丹参各12克,川芎、荆芥各10克,对青少年病程短、脱发区少者效果尤佳。
 
  (3) 健脾益气方:
 
  (a)以异功散为主、同时配以黄芪30-60克,党参12-15克,白术、茯苓9-12克,陈皮6克,甘草12克。
 
  (b)红参20克,黄芪50克,白勺30克,白术45克,灸甘草20克,肉桂30克,大枣20枚,加减共研细末,蜜蜂500克,炼蜜丸,每丸10克,含生药3.8克,日服三次,每次一丸。

 (4)养阴凉血方:生地、女贞子、泽泻山楂、黄岑、白芷桑叶各9克,首乌、旱莲草各24克,龙胆草黄柏各6克,丹皮12克。

 (5)疏肝理气方:方如小柴胡汤治疗斑秃,日本亦有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本病的报道,疗效满意,特别对那些与神经因素有关的斑秃患者效尤佳。

 (6)固饰通络方:如桂枝、龙骨牡蛎、赤勺、甘草、女贞子、旱莲草、五味子等。
 
    中药斑秃外用方:

 1.黑附子、蔓荆子、柏子仁各15克。将药共研为末,用乌鸡脂调和,捣研,使均匀,在瓷盘内密封百日后,涂脱发处。
 
  2.生姜片、人参各30克。先将生姜皮焙干后与人参共研细末,用鲜姜切断蘸药末涂擦脱发区。
 
  3.蝙蝠1只,石花生根15克。将药焙干共研细末,麻油调敷患处。
 
  4.核桃30克,何首乌20克,川芎5克。将药打碎后开水泡,代茶饮。

 5.凤尾草根适量。浸油,以药油涂患处。
 
  6.滕黄、骨碎补各15克,桐油适量。前两味药共研细末,放入桐油中浸泡1昼夜,成药油,备用。先取鲜生姜1块,切片蘸药油用力擦患处,每日3次。

 7.醋130毫升,热水200毫升,醋入热水,趁热洗头。每日1次,宜常洗。

 8.黄精、熟地、补骨脂各10克。咬碎后用开水冲服。
 
  9.鸡蛋黄油。鸡蛋带壳煮熟,取出蛋黄,放在铁锅内煎熬,煎至焦黑。即可熬出蛋黄油,备用,涂擦患处。

 1

|<< << < 1 2 3 > >> >>|

斑秃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斑秃  气血双虚  肝肾不足 免费索取斑秃资料

上一篇:斑秃方之外治方        下一篇:斑秃是什么?

>> 返回首页

>> 更多专家请点击免费预约中医专家(轻松预约到专家)

图片文章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意见反馈 | 申请合作 | 广告服务 | 汇款方式 | 友情链接 | 网站声明 | 求医问药 | 中医家园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3-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