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民族医药 --> 苗医 --> 苗医的理论和特色诊疗

苗医的理论和特色诊疗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与疾病、伤害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的医疗经验,成为我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一部分。
为“鲤鱼摆滩经”。

    (三)嗅诊 是医生嗅病人的体气、口气及排泄物、分泌物的‘气味变化以诊断疾病。如大便焦臭、小便浑浊而臭,或排屁臭如腐蛋,或汗后有酸臭味均为热病。若大便腥臭、小便清长无臭,或久病屁多不臭均为冷病。

    (四)问诊 主要问发病时辰、冷热、疼痛、汗出、饮食、睡眠、二便、经带等内容。如初病发冷热,或先热后冷、先冷后热、冷热相兼皆为热病,长期发冷怕冷、或低热者,均为冷病;急性头痛为热病,久病头痛为冷病;急性腹痛、饱痛、绞痛、刺痛、白天发作、喜冷拒按者均为热病,腹部久痛、饿痛、隐痛、冷痛、夜晚发作、喜温喜按者为冷病;腰部急痛、胀痛、热痛为热病,久痛、冷痛、木痛、酸痛、隐痛为冷病。初病有汗,汗热身热者为热病,病中无汗,或久病汗出,或夜间汗出、汗冷身冷者为冷病,病重而大汗淋漓不止者为危候。病中喜冷饮、多食易饥者为热病、喜热饮或口淡食少为冷病,喜食泥土、生米等异物者多为“蛊疾”,喜吃自己的衣襟、布扣、谷米者为“米黄证”,若久病重病不进饮食,突然狂食暴饮不知饱食足者为病危,预后不良。

    (五)摸诊 主要指摸脉及病人体表的有关部位。苗医将脉象称为“大脉”(马之意),以喻脉搏跳动象马奔跑一样有节律,脉象有病脉、喜脉、寿脉之分,脉位有头部脉、寸口脉、腕部、五指、内外踝、内外膝眼下、足背、左乳下共16处。

    1.头部脉称“大脉杯”,有双耳门前脉、耳后高骨下脉、双下颌下脉三处,此三处脉快而有力为热病,有发热头痛等症状,慢而无力为冷病。

    2.上肢脉叫“大脉兜”,又称“上马脉”。包括肘脉、腕后脉、五指脉。肘脉位于肘部外侧,此处脉律紊乱多主消化道疾病,脉搏消失主病情危重。腕后脉分关脉和禄脉,关脉在掌后横纹由桡侧端起至尺侧端止,依次分为外关、中关、内关。禄脉在掌后桡骨小头内侧缘,从远心端起依次为上、中、下三部,禄脉又称总脉,是诊断疾病的主脉,但对某些疾病则要与其他脉位合参,如妇科的“月家乐证”既切禄脉又需与七点零二脉合参,重危病人既切禄脉又切下马脉的内膝眼下脉,如内膝眼下脉消失、禄脉微弱,病人在9日内医治得当尚有生机,否则预后不良;内膝眼下脉消失而禄脉正常,病虽重预后良好。禄脉快而有力为热病,慢而无力为冷病,极弱或难摸到是危候。通过禄脉可测妇女“空喜”、“实喜”,停经妇女双手禄脉圆滑应指多有妊为实喜,左手中部比右手下部搏动有力,妊娠多成功,右手下部比左手中部有力,虽妊娠但易流产。禄脉有规律地跳三次停一次为三点零脉,跳四次停一次为四点零脉,以此类推有五点零脉、六点零脉,七次停搏一次,而虎口脉不停为七点零二脉,主妇女月家病。五指脉是患者各指第一、二节的两侧脉位,快而有力为热病,慢而弱为冷病,拇指脉快而有力主头痛、头昏,为惊骇所致。食指脉快而有力主冷热间发、恶心呕吐等,为外感所致。中指脉快而乱主心痛、胃痛。无名指脉急而乱,病情朝轻暮重。小指脉急强,病情日轻夜重,主下身疾患,如带下证、月家证,及男子阴囊、附睾等部疾病。胸部脉又称“大脉拦”,在左乳附近,分天脉、地脉、命脉。天脉在左乳上方,地脉在左乳中右下方,命脉在左乳左下方,此三部脉太弱,主多种“翻”病,过强多为心脏疾患。

    3.下肢脉又称“大脉闹”,分内踝、外踝、足背三处。内踝脉在内踝上三寸至内膝下三寸处,此脉极弱或停搏多有下肢疾病或重危病。外踝脉在外踝上三寸及外膝下三寸处,正常人此脉较弱,若脉洪大主下肢疾病,如发于下肢的丹毒、疔、癜、癀等。足背脉在足背第一、二趾间后一横指处,此脉消失为重病或足疾。

    摸诊中对

|<< << < 1 2 3 4 5 6 7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分享到:

本页关键字:苗医  苗医的理论  苗医特色诊疗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苗医对保健的认识        下一篇:苗族医学理论体系

>> 返回苗医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专家请点击免费预约中医专家(轻松预约到专家)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网站导航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意见反馈 | 申请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声明 | 求医问药 | 中医家园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