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好发部位是腮腺、颌下腺、腮部小涎腺,任伺年龄均可发生,以30-50岁为多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混合痼镜下组织像复杂,可见肿瘤性上皮组织与黏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有人认为瘤变的上皮细胞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因而形成了多形性腺瘤的复杂形态。
有人认为瘤变的上皮细胞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因而形成了多形性腺瘤的复杂形态。 临床表现: 混合瘤早期为无痛肿块,生长缓慢。瘤体呈球状,分叶状或不规则,有结缔组织被膜,但有时不完整。周围边界清楚、活动、质地中等硬度,有囊性变时,可能扪及波动。
临床表现
1.好发于腮腺,其次为颌下腺及腭腺。
2.生长缓慢,周界清楚,质地中等硬度,表现呈结节状,活动,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但腮腺深叶及腭部者由于周围组织的夹持固定作用而不活动。
3.涎腺造影显示为良性占位元性病变。
4.生长加快、硬度增加、活动度下降甚至固定、面神经麻痹、皮肤溃疡等恶变征象。
症状体征
多见于腮腺。表现为耳垂下出现肿块,生长缓慢,无明显症状,常偶尔发现。肿块位置多较深,表面光滑,质中等,推之可动。肿块向内发展,侵及咽旁间隙时,可使鼻咽、口咽侧壁内移,或软腭膨隆。如肿块固定,质硬,局部疼痛,或累及面神经,有混合瘤恶变可能。
病理
涎腺混合瘤,又称多形性腺瘤,是涎腺中最常见的肿瘤,约占所有涎腺肿瘤的50%以上,是一种局限、有不同厚度包膜的良性肿瘤。病理组织学最主要特点是肿瘤性上皮细胞呈片块状或条索状,排列成腺管样或分散在粘液和软骨样基质中,过去认为肿瘤的上皮来自外胚叶,而粘液和软骨样组织则来自中胚叶,故取名为混合瘤。实际上,肿瘤仅来自涎腺上皮,并无中胚叶组织的参与。粘液和软骨样物质是上皮的变性,而非真正的间叶组织来源。混合瘤一词已成为习惯上的用语。并不表示其组织学来源。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涎腺肌上皮细胞对涎腺混合瘤的组成和生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涎腺混合瘤主要由两种细胞所组成,即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上皮细胞来自腺管上皮,有从闰管样细胞到表皮样细胞的各种类型的上皮细胞,而主要来自闰管上皮。粘液和软骨样组织是由上皮性的肌上皮细胞所产生,由于肌上皮细胞参与肿瘤的组成,造成涎腺混合瘤组织形态上的多样化,因此称为多形性腺瘤。近年来,有人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混合瘤的软骨样组织中有真性软骨细胞,以及上述的肌上皮细胞可产生间质性粘液等情况,对肌上皮的性质、肿瘤的组织学来源以及混合瘤一词的真正含义又有所争论。
诊断检查
为明确颈部肿块的原因及其性质,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1、详细询问病史 包括年龄、性别、病程长短、症状轻重、治疗效果,以及有无鼻、咽、喉、口腔等器官受累的临床表现,或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
2、临床检查 首先注意观察两侧颈部是否对称,有无局部肿胀,瘘管形成等现象。然后进行颈部扪诊。检查时受检者头略低,并倾向病侧,使颈部肌肉松弛,便于肿块之扪摸。检查时注意肿块之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或搏动,并应两侧对照比较。如前所述,成人颈部肿块应考虑转移性恶性肿瘤可能,因此,应常规检查耳鼻咽喉、口腔等处,以便了解鼻咽、喉等处有无原发病灶。必要时可作鼻内窥镜或纤维鼻咽喉镜检查。
3、影像学检查 颈部CT扫描除可了解肿瘤部位、范围外,并有助于明确肿块与颈动脉、颈内静脉等重要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但较小之肿块,常不能显影。为查找原发病灶,可酌情作鼻窦、鼻咽和喉侧位等X线拍片检查。对于颈部鳃裂瘘管或甲状舌管瘘管,可行碘油造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