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粪便量
单位:克/24小时(g/24h)。
正常值:成人,100~300克/24小时。干重23~32克/24小时;含水量65%。
临床意义:
1、增加:消化不良、慢性胰腺炎、肠道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减少:慢性便秘、精细食物影响。
二、粪便性状
正常性状:正常大便呈软泥样柱状(即成形便),婴儿的大便往往为不成形的糊状。
临床意义:
1、水样便:腹泻等。
2、黏液便或脓血便:菌痢、肠炎等。
3、柏油状便:各种原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4、米汤样便:霍乱或副霍乱。
三、粪便颜色
正常颜色:正常成人粪便呈黄色或棕黄色;婴儿呈金黄色。
临床意义:
1、黑色:上消化道出血(柏油便),食物性(如食猪肝、动物血)和药物性(如服生物炭及铋、铁等制剂)所致。
2、果酱色:菌痢、阿米巴痢疾急性发作。
3、鲜红色:常见于肠下段出血性疾病(如结肠或直肠癌、痔出血、痢疾)。
4、灰白色:常见于阻塞性黄疸、钡餐造影术后。
5、绿色:常见于乳儿消化不良、摄人大量绿色蔬菜。
四、粪便气味
正常气味:正常粪便有蛋白质分解产物靛基质及粪臭素的气味。
临床意义:
1、酸臭味:淀粉或糖类消化不良。
2、恶臭味:慢性胰腺炎、吸收不良。
3、腐臭味:直肠癌溃烂。
4、血腥味:坏死性肠炎。
五、粪便显微镜检查
正常值:正常粪便含有少量植物细胞、淀粉颗粒、肌肉纤维,偶见少量白细胞或上皮细胞。
临床意义:
1、大量红细胞:见于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如痢疾、结肠癌、痔出血等)。
2、大量白细胞:肠道炎症(如结肠炎、菌痢等)。
六、粪便隐血试验(OBT或OB)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常见于消化道各种出血性疾患。
注意,做粪便隐血检查时,应禁食肉、含血食物、铁剂3天,以防出现假阳性。
七、粪胆红素(BIL)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乳儿腹泻。
八、粪胆素
正常值:阳性。
临床意义:
1、弱阳性:胆汁分泌功能减退、胆管不完全性阻塞。
2、阴性:完全梗阻性黄疸。
九、粪胆原
单位:微摩/24小时(μmol/24h)。
正常值:68~473微摩/24小时。
临床意义:
1、升高:见于溶血性黄疸。
2、降低:见于梗阻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再生障碍性贫血、恶病质、口服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十、粪病原体检查
正常值:正常人肠道寄居有多种正常菌群,属无病原性细菌。
临床意义:粪便中分离培养出致病病原体可明确诊断:霍乱弧菌,为霍乱;痢疾志贺菌,为细菌性痢疾;沙门菌属细菌,为沙门菌感染;伤寒沙门菌或付伤寒沙门菌,为肠热证;结核分枝杆菌,为肠结核。荧光显微镜检查,见到与志贺荧光抗体结合的荧光菌体,可诊断为细菌性痢疾。见车轮状的病毒颗粒,提示为轮状病毒的秋季婴儿腹泻。米泔水样便悬滴标本,显微镜暗视野下见鱼群状运动活跃的弧菌,提示为霍乱。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