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呼吸系统疾病 --> 支气管哮喘 --> 如何防治支气管哮喘

如何防治支气管哮喘

秋冬季是支气管哮喘病的高发期。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它是由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

 秋冬季是支气管哮喘病的高发期。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它是由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患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呼吸道高反应性(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从而引起呼吸道缩窄。在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在对患者进行查体时可发现其肺部呈过度充气状态、呼气音延长,并可听到哮鸣音。

 哮喘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但多数医学专家认为该病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研究证实,哮喘患者亲属间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群体患病率,并且与患者亲缘关系越近的人,患病率就越高。目前,虽然与哮喘有关的基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该病与患者的气道反应性、免疫球蛋白(IgE)调节和特异性反应相关的基因有关。

 诱发因素:引起哮喘发作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①特异性变应原:常见的有季节性的过敏原(花粉等)和常年性过敏原(尘螨、动物毛屑、羽毛等);②呼吸道感染:儿童期呼吸道感染与哮喘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这是由于腺病毒、流感病毒等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E),也能刺激肥大细胞释放介质。此外,病毒感染引起的气道上皮损伤和神经末稍暴露,也与气道反应性增高有关;③职业性因素:如在制药或化工企业工作的工人对某些药物或原料过敏,以及医务人员对某种药物过敏等;④理化因素:如寒冷、炎热的气候或吸入烟尘、油漆等气味等;⑤药物因素:致喘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类(阿司匹林、消炎痛、布洛芬等)、心得安、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等)及血管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一般来说,多数哮喘患者的病情可自行或经过治疗后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由于治疗不当而导致气道缩窄。因此,对哮喘进行合理的治疗至关重要。那么,应如何治疗哮喘呢?

 脱离变应原:部分患者可以找到引起哮喘发作的变应原或其他非特异刺激因素。这些患者出现哮喘时应立即脱离变应原。这是治疗哮喘最有效的方法。

 药物治疗:

  1.支气管扩张药:此类药物具有舒张支气管及抗炎的作用,常见的药物有:①β2受体激动剂(喘息定、舒喘灵、博利康尼等):它主要是通过刺激呼吸道的β2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得到松弛,是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症状的首选药物;②茶碱类(氨茶碱、喘定等):它能增强呼吸肌的收缩,并具有清除气道纤毛的功能和抗炎的作用,是目前治疗哮喘的有效药物;③抗胆碱药(爱喘乐等):它可以降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阻断因吸入刺激物引起的反射性支气管收缩,从而起到舒张支气管的作用。

 2.抗炎药:常见的药物有:①糖皮质激素(强的松、氢化可的松等):它是当前防治哮喘最有效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炎症细胞的迁移和活化,抑制细胞因子的生成,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增强平滑肌β2受体的反应性;②色苷酸钠:它是一种非糖皮质激素类的抗炎药,可部分抑制免疫球蛋白(IgE)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同时,对其他炎症细胞释放介质也有选择性的抑制的作用。

 虽然,哮喘难以根治,但只要做好预防工作,大多数患者还是可以避免哮喘发作的。具体的预防措施是:

 A要尽量避免与变应原的接触,根据气候的变化增减衣服,防止感冒、过劳和精神刺激。在病情的缓解期要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还要加强环境及个人的卫生。

 B要尽量找到引起哮喘发作的因素,必要时还可到医院请医生帮助查找。对找出过敏源的患者,可采用脱敏疗法进行治疗。

 C患者在哮喘容易发作的季节里,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药物,如哮喘疫苗、新喘宁等。

支气管哮喘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如何防治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 免费索取支气管哮喘资料

上一篇:支气管哮喘辅助检查        下一篇:支气管哮喘患者能否饮酒?

>> 返回首页

>> 更多专家请点击免费预约中医专家(轻松预约到专家)

图片文章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意见反馈 | 申请合作 | 广告服务 | 汇款方式 | 友情链接 | 网站声明 | 求医问药 | 中医家园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03-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