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轻型 体温不高过39℃,可有轻度嗜睡、头痛、、呕吐,神志始终清楚,无抽搐及呼吸困难,无颅内压增高及脑膜刺激症状。病程在一周左右,无后遗症。
2、普通型 多数乙脑患儿发热39℃-4O℃,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有明显嗜睡或半昏迷,可有抽搐,脑膜刺激征明显,病理反射阳性。病程多在10天左右,一般无后遗症,部分病例在恢复期仍有轻度精神神经症状。
3、重型 持续40℃以上高热,昏迷、反复抽搐伴持续性肢体强直。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明显,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和缺氧表现。病程多在两周以上 多数病例有后遗症。
4、极重型 持续发热40℃-41℃,持续或反复惊厥,深度昏迷,四肢强直,中枢性呼吸衰竭,多痰导致上呼吸道阻塞,死亡率达50%以上,存活者均留有后遗症。
【诊断】 临床诊断的主要根据为本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神志改变为主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脑脊液改变等。确诊乙脑尚需依赖病原学检查,如:乙脑病毒特异性IgM抗体的检测,发病后3~4天即可阳性,若2周时仍为阴性则可排除乙脑;用免疫荧光试验检测乙脑病毒抗原、或ELISA法检测乙脑病毒抗体也有助诊断。
【治疗】 迄今尚无特效药物,以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为主。
1、降温 退热剂对乙脑患儿持续性高热的效果往往不大,可采用药物和物理降温相结合的方法;最好能将体温控制在39℃以下,以减少氧的消耗,减少惊厥的发生。
2、抗惊厥 反复发生的、或持续性抽搐会进一步加重脑缺氧和脑损伤,所以控制惊厥非常重要,常以慢作用的抗惊厥药物为基础定时用药,在全身世抽搐时加用速效止惊药。 用药效果要达到能控制全身性惊厥发作,而不使四肢完全松弛为适宜。
3、解除呼吸道梗阻 定时雾化吸人、稀化痰液和随时吸痰相结合;必要时作气管切开以利吸痰。
4、防治中枢性呼吸衰竭 缺氧、脑水肿、颅内高压等是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多种因素,应以鼻导管持续吸氧、20%甘露醇静脉注射、酚妥拉明静注等方法降低颅压、减轻脑水肿、改善微循环和减轻脑血流障碍。
5、其他 可适当应用干扰素、转移因子和胸腺素等药物。也可用中药辨证施治。恢复期应采取物理疗法和功能锻炼。
【预防】 目前应用的乙脑灭活疫苗,其效果已肯定。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