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尾丝虫病由盘尾丝虫寄生于人体皮下组织引起的疾病。流行于非洲中部和墨西哥、南美北部等地。流行病变乃致失明,故本病又称河盲症。盘尾丝虫成虫大于淋巴型丝虫,寄生于胸、腹、腰、腿、头部皮下组织。周围形成纤维包膜,表现为皮下结节,内含2条或更多的成虫,大小约5~25mm,不痛,局部皮肤瘙痒。微丝蚴无鞘膜,产于皮下结节内,可钻到结节周围组织及淋巴管、血管内,但外周血液中很少见,无明显周期性。成虫若寄生于眼眶附近,微丝蚴可经淋巴管或微血管移行至眼球,引起角膜、虹膜、脉络膜、视网膜的炎症,亦可损伤晶状体、玻璃体,造成视力障碍,甚至失明。传染源为患者,尚未发现家畜保虫寄主。传播媒介及中间寄主为蚋。蚋的口器粗短,不适深刺,吸血时亦吸入大量组织液,微丝蚴随组织液吸入蚋的消化道内,随后移行至胸肌,6~7天后发育成感染性幼虫──丝状蚴,移行至蚋的下唇,于蚋叮人时浸入人体。有报道感染后40天即出现症状。本病确诊靠皮下结节处表皮活体检查检获微丝蚴。乙胺嗪可杀灭微丝蚴,但应注意过敏反应,对成虫无效。静脉注射苏拉明可杀灭成虫。皮下结节可用手术摘出。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