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传染病监测信息,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底,全国共有546人罹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005年以来,全国除福建省、海南省和西藏自治区外,其余各省(区)、市均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例报告。截至目前为止,全国1月份累计报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为258例,死亡16人,发病人数较2004年12月增加43人,较去年同期增加94人。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属于急性传染病。常见的流行性脑膜炎有A群、B群和C群(根据不同的致病菌类而分)三种,引起发病的致病菌主要是A群和C群。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传染源
本病的惟一传染源是人,其病原菌存在于带菌者或病人的鼻咽部。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期间,人群的带菌率可达50%以上,而一旦人群的带菌率超过20%就有可能出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一般来说,在本病的非流行期间,人们所带的菌群多以B群为主,而流行期间则多以A群所占的比例较高。其中病后带菌者约占10%~20%,其排菌时间可达数周至2年。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传播途径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菌通过飞沫直接由空气传播。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菌在体外的存活能力极弱,故除2岁以下的婴幼儿外,人们一般不会通过日常用品的间接接触而被传染。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易感人群
本病在新生儿中少见,6个月~2岁的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率也会逐渐下降。这是因为,人群的易感性与体内的抗体水平密切相关。6~24个月的婴幼儿,其体内的抗体水平正处于最低点,以后又逐渐增高,至20岁左右即达到成人水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大城市中发病比较分散,以2岁以下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中小城市则以2~4岁或5~9岁儿童的发病率最高;在偏僻的山区,一旦有传染源介入,就极易导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爆发,尤其是15岁以上的发病者可占总发病人数的一半以上。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较急,潜伏期仅为2~3天。发病初期,患者仅表现为咽痛、头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不久即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烦躁不安、喷射性呕吐,并伴有嗜睡、精神萎靡,婴幼儿还易发生惊厥。部分患者的躯干部可迅速出现皮疹,开始为玫瑰斑丘疹,后变为瘀点或瘀斑,并迅速增多、扩大。严重的患者还可出现颈项强直、角弓反张、面色灰白、头痛剧烈、口唇青紫、四肢末端发绀甚至进入昏迷状态。与常见的A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比,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更易传播,且起病急,病程进展快,死亡率高。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采取流质饮食,保持口、鼻及咽部的卫生。
2.对症治疗:对于高热、头痛、呕吐、烦躁或惊厥的患者,应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针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体,患者可首选磺胺类药物。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可改用青霉素、氯霉素或头孢类抗菌素。对于较重的休克患者,应及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并注意补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
3.中药治疗:初期可用银翘散加减,其方药为: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等;中期可用清瘟败毒饮加减,其方药为:生石膏、犀角、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竹叶等;伴有休克或昏迷的患者可用生脉散加减,其方药为:人参、麦冬、五味子等。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原则
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最佳策略是对易感人群接种疫苗。目前,我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接种的保护率可达95%左右。这次流行的新型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C群脑膜炎双球菌传播的,与过去常见的A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