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指甲变异,是指指甲或趾甲在形状、硬度、厚薄、颜色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言。
本症在古典医籍中有多种名称。如《黄帝内经》中的“爪枯”;《诸病源候论》中的“甲疽”;《外科证治全书》中的“鹅爪”、“倒甲”、“油灰指甲”,以及后世医家所称的“反甲”、“甲剥离”、“油炸甲”、“钩甲”、“球拍甲”、“匙形甲”等,均属本症范畴。
【鉴别】
常见证候
风湿指甲变异:常见指甲枯厚,初起指(趾)甲远端,或侧缘,少数从甲根处有发痒感觉,日久表面高低不平,甲板下发生污黄色斑,逐渐增厚,或蛀空而残缺不全。以甲缘处增厚尤甚,失去原有光泽而呈灰白色,甲质变脆,呈粉状脱落,或缺损。发展缓慢,多数人伴有足丫湿气,常无全身症状。
肝郁血虚指甲变异:指甲剥离,多发于手指甲,初起从指甲游离缘处发白变空,向甲根部逐渐蔓延,呈灰白色,并较正常指甲变软,缺乏光泽,单发或多发于手指,少发于足趾,常无全身症状。
血瘀指甲变异:指甲钩状,甲板逐渐增厚呈山尖状,可达蚕豆样大小,表面粗糙呈黑色,黑灰色,或黑绿色,随甲板增长,向前,或向旁边弯曲呈钩状,甚则形如鹰爪,甲板不透明,失去光泽,多有外伤诱因,少有全身症状。
气血两虚指甲变异:常见指甲勾形,多发于手指甲,少数发于趾甲,甲板变薄发软,周边卷起,中央凹下,甚则如匙状,常伴有心悸气短,头晕失眠,动则汗出,面色(白光)白等,舌质淡白,脉象细弱。
脾胃不足指甲变异:指甲扁平,甲板逐渐变为扁平状,有交叉线划成的纹理,如网球拍状,顶端宽而扁,甲沟肿胀,远端指节异常变短,舌脉如常。
鉴别分析
风湿指甲变异与血虚指甲变异:二者共同特点都有指甲增厚,但前者多由于久居湿地,水浆浸溃或湿毒外浸,郁于肌肤而成。湿性重浊滞腻,缠绵不解,故发病缓慢,治愈亦难,并多伴有足丫湿气。其指(趾)甲损害,多由远端甲缘或侧缘开始,逐渐失去光泽,前缘增厚,逐渐向后蔓延。因受湿邪阻遏,使气血不荣,故甲板变脆,或有黄垢,呈褐色,或灰白色混浊.表面凸凹不平,渐成粉状脱落或缺损。治宜除湿祛风,方选醋泡方泡洗,一般不需内治。后者多发生于外伤之后,或由先天禀赋,使瘀血阻滞络脉,不能荣养于甲,爪甲得不到濡煦,故渐星钩状。但其甲板增厚多从中心向上,呈山尖状,可厚达一厘米左右,尖端呈鹰爪状向前钩曲,表面呈黑色,青黑色,或灰黑色,很少脆裂或粉状。治宜活血化瘀为主,方选复元活血汤。
脾胃不足指甲变异与气血两虚指甲变异:二者共同特点均有甲板变薄发软。但前者多发生于婴幼儿,多有吸吮,或咬嚼拇指的不良习惯,致使气血不能循行畅达,以致甲板失养,而呈扁平状,远端指节变短。故本证最多见于拇指,食指亦有发生者。若改变其不良习惯,加强饮食调养,自可使气血畅达而逐渐痊愈;后者则多发于大病之后,身体赢弱,或脾胃素虚,偏嗜五味,或饥馑交迫之人,使爪甲失养,故甲板变薄发软,四边翘起,中央凹下,呈匙状,多伴有心悸气短,头晕失眠,动则汗出,面色咣白等症状。治宜补益气血,荣润爪甲,方选十全大补丸。
肝郁血虚指甲变异:本证多由失血过多,营血亏损,或素禀肝血不足,使肝经血燥,以致不能荣润爪甲。特点是指甲从游离缘处与甲床分离,无痒痛感。初起多为指甲变薄,或变软,逐渐灰白发空,缺乏光泽,与指甲枯厚较易相混。不过后者主要是指甲变厚.后期虽可变空,但仔细观察,亦不难鉴别。本证治当滋养肝血,荣润爪甲,方选加味逍遥丸。
【文献别录】
《素问·五脏生成论》:“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诸病源候论·手足逆胪候》:“手足爪甲际皮剥起,谓之逆胪。风邪入于腠理,血气不和故也。”
《诸病源候论·甲疽候》:“甲疽之状,疮皮厚甲错剥起是也。其疮亦痒痛,常欲抓瘙之汁出,其初皆是风邪折于血气所生、而里亦有虫。”
《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倒甲,爪甲忽然倒生肉内,刺痛如锥,食葵叶即愈。”
《外科证治全书·卷三》:“鹅爪风,即油灰指甲,用白凤仙花捣涂指甲上,日日易之,待凤仙过时,灰甲即好。”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