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妇人外阴部及外阴一侧或两侧,肿胀疼痛甚则蕴而化脓者称为“外阴肿痛”。
本症始见于《诸病源候论》,称为“阴肿”,《济阴纲目》称“阴户肿痛”,《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决》称“子户肿胀”,“玉门肿胀”。
【鉴别】
常见证候
湿重于热阴肿:外阴部肿胀,色不红或微红,轻度疼痛,白带多,或脘闷纳少,舌苔正常或白腻,脉象正常或濡数。
热重于湿阴肿:外阴部红肿热痛,行动不便,坐则疼痛更甚,黄带多,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外伤阴肿:外阴红肿热痛,或局部血肿,有外伤史,舌质淡红或稍黯,脉细滑或弦滑。
鉴别分析
湿重于热阴肿与热重于湿阴肿:皆系湿热下注阴户为患。由于“湿”与“热”程度的差异,湿热症情的轻重和兼症亦不相同。湿重于热者以局部肿胀为主,皮色不红或微红,或伴有轻度疼痛,白带多,治宜利湿清热,方用生薏仁饮,外用冲和膏局敷,或用朴硝30克,马齿苋30克,煎水熏洗。热重于湿者以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行动困难,黄带多,小便黄赤,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外用金黄散局敷,或甩朴硝30克、生大黄15克、黄柏10克、马齿苋30克煎汤熏洗。如已成脓,则宜托里排脓,清热利湿,方用透脓散合二妙散。
外伤阴肿:系起居不慎,跌仆闪挫,致气血紊乱,血不循经而离走,瘀血停滞,而致外阴红肿热痛,或局部血肿,甚则疼痛难忍,不能行走,治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方药用血府逐瘀汤加三七。若瘀血肿块增长趋势较快者,可考虑配合穿刺抽血后压迫止血,或手术切开血肿后清创止血。
本症相当丁现代医学的外阴炎、前庭大腺炎、前庭大腺囊肿、外阴血肿。
【文献别录】
《诸病源候论·阴胂候》:“阴肿者,是虚损受风邪所为,胞经虚而有风邪客之,风气乘于阴,与血气相搏,令气血否涩,腠理壅闭,不得泄越,故令阴肿也。”
《济阴纲目·产后门》:“阴户肿痛不闭者,逍遥散十全大补汤;肿消不闭者,补中益气汤;肿痛者,加山栀牡丹皮;湿痒出血又痛者,忧思过也,归脾汤加柴胡山栀牡丹皮芍药生甘草。溃烂者,逍遥散。”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妇人子户肿胀坠痛,及两拗疼痛者,谓之疣痃。乃肝心二经火盛,湿热下流所致,宜服龙胆泻肝汤。……若因中气素虚,下陷重坠者,用补中益气汤以升举之。外用蕲艾、防风、大戟熬汤熏洗,更以枳实、陈皮二味为末,炒热腾之,其肿自消,痛自定也。”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