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丹痧,是指发热,身出痧疹,其色鲜红如涂丹,伴咽喉肿痛,或腐烂的病症。
由于本症除全身丹痧外,并有咽喉肿痛起腐且有传染性,故前人又有“烂喉痧”、“烂喉丹痧”、“疫喉痧疹”等之称。
丹痧的记载,最早见于叶天士的“喉痧医案”,案中云:“有烂喉痧一证,可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发则壮热烦渴,痧密肌红,宛如锦纹,咽喉痛疼肿烂……。”
此后《喉痧正的》中讲到:“其琐碎小粒者为痧,红晕如尘沙而起,……其成片如云头突起者为丹,或隐在皮肤之间。”清代以前,痧于疹不分。
【鉴别】
常见证候
疫毒侵袭肺胃丹痧:初起憎寒发热,或热不甚,头痛,咽红喉梗,或有咳嗽呕恶.继则壮热烦渴,咽喉梗痛红肿,甚或起腐,颈项胸背肌腠丹疹隐隐,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红,脉浮数。
疫毒燔灼气营丹痧:壮热有汗不解,咽喉红肿起腐,丹痧遍布全身,其状遍身点驳似朱红,烦躁口渴,或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或见惊搐.舌红苔黄,或舌红绛而干,或舌赤起刺如杨梅,脉数或洪数。
肺胃阴伤余热丹痧:壮热已除,或午后低热,咽喉肿痛腐烂减轻,不思饮食,丹痧渐退,皮肤脱屑,喉痧既愈之后,周身肤脱如麸,舌红或绛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鉴别分析
疫毒侵袭肺胃丹痧:多因感受疫疠之邪,从口鼻皮毛内犯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肺胃受邪,郁而化火,火热内炽,故见憎寒发热,头痛呕恶,咽喉红肿疼痛,甚或起腐,丹痧隐隐,舌红苔黄等。其辨证要点为:具有部分表证,咽喉肿痛,甚而起腐,丹痧隐隐可见。治宜宣透为主,当用解肌散表之法,使邪有外透之机,此即《内经》“火郁发之”之意,方选银翘散,或解肌透痧汤;若咽喉肿痛甚者,可用清咽汤,或玉钥匙吹喉。
疫毒燔灼气营丹痧:此时表邪已解,而疫毒化火入里,热毒攻冲咽喉,证见壮热烦渴,咽喉红肿起腐,舌红苔黄。治宜清气泄热,可用清心凉膈散;咽喉肿痛腐烂者,可外用锡类散吹喉,去腐生新;若气热亢盛,壮热烦渴而汗出溱溱,营血热炽而丹痧密布且舌绛而干.舌起红刺,急需凉营透气,清热凉血,方选凉营清气汤、犀角地黄汤;若大便燥结不通,可加大黄、玄明粉下之;若邪毒攻心,神志昏迷不醒者,可用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之品。
肺胃阴伤余热丹痧:为阴虚有热之候,临床特点为:壮热已除,或惟午后有热,咽喉肿痛腐烂减轻,丹痧渐退,皮肤脱屑。此时恶候虽减,余热未尽而阴液耗伤,出现午后低热,舌红而干,脉细数等一派阴虚内热之象。治宜甘寒养阴,清泄余热,方用清咽养营汤。
【文献别录】
《喉痧正的》:“喉痧一症,由于时行疫疠与风温热之邪煽烁蒸腾为患,一经触发,热若燎原。”
《疫痧草》:“疫痧之毒,有感发,有传染,又有郁蒸之气,霾雾之施,其人正气适亏,口鼻吸受其毒而发者为感发,家有疫痧,人吸受病人之毒而发者为传染。…吉凶:视其喉,喉烂宜浅不宜深也;观其神,神气宜清不宜昏;按其脉,脉宜浮数有神,不宜沉细无力;察其痧,痧宜颗粒分明而缓达透表,不宜赤如红纸而急现隐约也。”
《疫喉浅论》:“以三焦相火为发源,以肺胃二经为战场,以吸受疫疠之气为贼渠。”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