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耳痛,即指耳部疼痛,其病变部位可在耳廓、外耳道和鼓膜。常与耳内流脓并见。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阳热胜,耳痛溺赤。”明确指出耳痛因少阳热胜所致。《疡科选粹》指出耳痛有“内热痒痛”、“寒热作痛”和“发热焮痛”之不同。《外科正宗》称“耳窍作痛。”而《外科大成》称“耳底疼痛。”从证治分析,均指耳道病变。
凡耳痛与耳内流脓并见者,非本文讨论重点,可参阅耳内流脓条目。
【鉴别】
常见证候
风热邪毒耳痛:其病变部位可在耳廓、外耳道和中耳等部位,分述如下:
1.耳廓疼痛:疼痛剧烈,甚则皮肤红肿,耳廓变厚,按之有波动感。
2.外耳道疼痛,常见于耳疖、耳疮初起,耳部灼热疼痛,咀嚼或呵欠则疼痛加剧,耳道皮肤红肿,如耳道疖肿重者,可妨碍听觉。
3.属中耳病变者,多发生于外感风热初起,耳内疼痛,听觉减退,鼓膜红,或起水疱,并有鼻堵,流涕等症。
除以上局部疼痛外,全身可伴有发热,头痛,怕风,倦怠等症,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肝胆热毒耳痛:其病变仍可分以上三个部位。耳痛剧烈,痛不可忍,皮肤红肿高突,鼓膜红,听力明显减退。全身伴有发热,口苦咽干,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气血瘀阻耳痛:耳内疼痛抽掣难忍,头昏耳鸣,舌苔薄,舌质暗,脉细涩。
鉴别分析
风热邪毒耳痛:多因外伤皮肤,如耳廓擦伤,挖耳损伤耳道,复感风热邪毒而形成。或如《外科正宗》所说:“浴洗水灌窍中,亦致耳窍作痛生脓。”由于肌肤受伤,经络阻滞,气血凝聚,故耳痛伴有耳肿,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方选普济消毒饮。
肝胆热毒耳痛:多由肝郁化火,湿热内生,热毒循经上行,熏灼耳窍所致。故耳部疼痛较剧,皮肤红肿高突,兼见口苦、咽干、便秘、溲黄等症,治宜清肝泻火,方选龙胆泻肝汤。
气血瘀阻耳痛:多因肝胆热邪,循经上乘,阻塞经络影响气血运行,或耳窍外伤,气血凝滞耳窍所致。局部皮肤可不红不肿,或微红,或起小疱。治宜清肝泄热,活络通窍,方选龙胆泻肝汤合四物汤。
耳痛一症,多属实证,常与肿并见。有气、血、表、里之分。《医学入门》曰:“先痛后肿伤乎血,先肿后痛伤乎气。”病在肌表,属气分,为表证;病在筋骨,属血分,为里证。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