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症状大全耳鼻喉症状正文

耳内流脓

【概念】

耳内流脓是指耳内流出脓液,其色或黄或青,其质或稠或稀。

本症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称之为“聤耳”。历代医家按脓的颜色不同而命名,如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云:“日停耳亦日耳湿,常出黄脓;有风耳毒.常出红脓;有缠耳,常出白脓;有耳疳,生疮臭秽;有震耳,耳内虚鸣,常出清脓。"《医宗金鉴》又将红脓称“风耳”。《冯氏锦囊秘录》将清脓称“囊耳”。

凡属“耳疖”流脓者,不属本条讨论范围。

【鉴别】

常见证候

风热上扰耳内流脓:耳内疼痛胀闷,跳痛或锥刺状痛,剧痛后,耳内流脓则痛缓解,听觉差伴有头痛、发热、恶风、鼻塞流涕、咽干而痛,口渴,耳膜破溃,有脓液出,色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肝胆湿热耳内流脓:发作急骤,耳痛甚,脓出痛减。伴有发热、口苦、咽干,头痛、便于溲赤。耳脓黄稠,量多,舌苔黄腻,脉弦数。

脾虚湿困耳内流脓:流脓日久,时轻时重,脓多而清稀,无臭味,听力减退,兼头昏头重,倦怠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肾元亏损耳内流脓:流脓日久不愈,时流时止,量少质稠,或结块,或呈豆渣样,味臭,耳鸣耳聋明显,伴头晕目眩,腰痠膝软,失眠多梦.遗精滑泄,舌苔少,脉细弱。

鉴别分析

风热上扰耳内流脓与肝胆湿热耳内流脓:两证皆表现为发作急骤的实热证,但二者病因病机不同,前者为风热邪毒侵袭,传热入里,熏蒸耳窍,火热搏结,化腐生脓;后者为湿热之邪蕴结,循足少阳胆经上扰,湿热搏结化腐生脓。前者尚兼风热表证,如恶寒,鼻塞、咽干、口渴,苔薄黄,脉浮数等,治宜祛风清热,辛凉解表,方选银翘散或桑菊饮,并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清热解毒之品。而后者一般无表证,仅见里实热症,热势较前者为甚,耳膜破损,胀痛更剧,脓黄而稠,且必有肝胆湿热之胸胁苦满、目赤、口苦、咽干症状,而又见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苔黄腻等湿热里盛之象;脉弦数,主肝热,治宜清肝胆湿热,方选龙胆泻肝汤。两证局部均可用青吹口散膏以棉条蘸药塞人耳窍,或用黄连耳液滴耳,一日三次。

脾虚湿困耳内流脓与肾元亏虚耳内流脓:病程较久,同为虚证,但前者因脾气虚弱,湿浊停滞,清阳不升,耳窍失养,表现为脓稀量多,听力减退,耳内肌膜破损,经久不愈,并伴有头昏头重,倦怠乏力,纳少便溏等症,治宜健脾渗湿,补气排脓,方选托里消毒散合四君子汤加减。后者肾精气亏损,不能上荣于耳,阳虚者失于温煦,阴虚者虚火蒸灼,表现为耳鸣耳聋较重,耳窍肌膜破损严重,脓少质稠结块,并伴头晕目眩,腰膝痠软等肾虚之症,阴虚者治宜滋阴降火,方选知柏地黄丸加减;阳虚者治宜补肾壮阳,方选桂附八味丸加减。

耳内流脓一症,涉及肝胆脾肾诸经,当辨虚实,新病者多实,耳痛明显,病在肝胆,久病者多虚,耳聋明显,病在脾肾;实证多见于小儿,成人多见虚证。

【文献别录】

《古今医案按·耳门》:“又一妇人,因怒发热,每经行两耳出脓,两太阳作痛,以手按之痛稍止,怒则胸胁乳房胀痛,或寒热往来,小溲频数,或小腹胀闷,皆属肝火血虚,用加味逍遥散,诸症悉退,以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而痊。”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喷嚏

下一篇:耳衄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