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苟天林,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光明日报》总编辑,全国人大专委,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访问学者。
人类发展历史上,出现了四大古老文明,即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其中,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年传承不断,绵延至今。
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中,对此做了系统分析。他在书中指出,中国古代科学的各个分支中,只有中医药学作为一个学科体系,历经两千余年的实践检验,到今天仍然保持着浓厚的中国传统色彩。《中华文明史》还将中医药学的传承,称作是一个“奇迹”。
对中医药学的认识,古人是十分明确的。早在西周时期就提出了“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乃医官也”;到汉代,面对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创造的丰硕文明成果,东汉班固撰著了我国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志》。
《艺文志》共分六部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和方技。收书596家,13269卷。这次编撰的文献目录,从时间、形式到规模,都是人类文明史、文献史的首创。其中,将医学作为“方技”与“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并列为“一路”,反映了当时古人对医学的重视,是难能可贵的。
正是古人对中医药学的清醒认识,中医药学直至近代以前,作为中国古代科学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不断传承,不断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为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鸦片战争前后,中医药的命运发生了重大变化。
1822年,清道光皇帝在太医院取消了针灸。1903年,清政府制定大学堂章程,医科29类,药学17类,中医中药只是其中的一类,被边缘化。1912年,北洋政府颁布了学校学制和各类学校条例,其中,对医学教育只提西医,只字不提中医,发生了“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1929年,国民政府召开第一届卫生委员会议,将中医称为“旧医”,还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和《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在废止中医的“办法”中,列出了“禁止登报介绍旧医”“检查新闻杂志,禁止非科学与医学宣传”“禁止成立旧医学校”等条目,形成了震动全国的“废止中医案”。
从帝国主义用鸦片毒害中华民族的身体和精神,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侵略战争开始,到旧上海“租界”公园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民被称为“东亚病夫”。中医药的命运就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通。
党和国家对中医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中国共产党早在井冈山、延安时期,就十分重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同时指出:“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对中医问题,不只是给几个人看好病的问题,而是文化遗产的问题,要把中医提高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问题。”
毛泽东把中医药称为“一个伟大的宝库”,称为“文化遗产”,称为是“对全世界有贡献”,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中医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这次飞跃具有重大意义:一是鲜明地突破了古人把中医药作为“六路”之一的“方技”思想,明确指出了中医药是中华文明中的“伟大的宝库”,“文化遗产”,是“对全世界有贡献”;二是有力地回击了近代以来产生并延续的“废医论”;三是彰显了历经苦难站起来的中华民族,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下对全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形象。
这次飞跃,在全党很快达成了共识。刘少奇召集会议,专门传达了毛泽东关于中医工作的指示,强调首先要弄清楚,这不仅是为了中国的问题,同时是为了世界。中医问题,关系到几亿劳动人民防治疾病的问题,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独立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一部分工作。
周恩来在国务活动中,重视和关怀老中医的事迹也很多。为创办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和最早的4所中医学院做了大量工作。
朱德多次在会议和基层调研中讲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医研究出了像武术、气功、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健身方法;中医还有岐伯、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一大批中医药泰斗。要求大家一定要珍惜中医、重视中医。
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中医药等传统医药确立法律地位。同时,邓小平对中医的批示“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也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同样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001年,江泽民在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教育医药卫生联组会上讲话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互相补充,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充分表明了发展中医药已经成为全党共识和党的全面工作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还提出,“把生物科技发展的成果与我们民族积累的宝贵医学财富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实现新的跨越。”在筹备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胡锦涛在服务现场接见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志愿者,称赞同学们“做得好”,对同学们学好中医、用好中医、服务人民,服务现代化建设给予了巨大鼓励。
党和国家这一次对中医药认识的飞跃,带来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医药的医疗、科研、制药、高等教育和管理,形成了体系,中医药事业向好向上健康发展起来。
1991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在北京召开国际传统医药大会。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医学专家和22个国家的卫生部高级官员参加会议。
江泽民为大会题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中医中药事业”。会议一致通过了以“人类健康需要传统医药”为主题的《北京宣言》,并将每年的10月22日确定为世界传统医药日。
中医药不仅为人民防病治病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国家外交、外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和国家对中医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党和国家对中医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习近平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
集中体现在2010年6月20日,习近平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的讲话中,和2015年12月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里。
习近平关于发展中医药的系列重要论述,之所以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对中医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不仅在于继承了我们党和国家重视中医药的光荣传统,而且从中国古代科学、中华文明的广阔视野中,开辟了认识中医药的新境界;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上,指出了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明确方向和要求。
这次飞跃所开辟的中医药学的新境界,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全面提升定位。习近平这两次都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就从中医药与中国古代科学、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中医药学的先进性、科学性;明确指出了中医药学在中华文明宝库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对我们已经形成中医药“伟大的宝库”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进一步扩展。
二是深刻揭示内涵。习近平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在这里,“深邃的哲学智慧”“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深刻揭示了中医药的本质特征,是认识中医药、学习中医药、运用中医药必须把握的根本和灵魂。
三是阐明重大意义。习近平指出,“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其中,“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是我们应该做好的两件大事。而中医药的发展,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这正是中医药学对世界、对人类健康事业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也是我们所应具备的世界眼光。
四是展现大好时机。习近平明确强调,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重大判断。同时,也是对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和激励。
五是寄予深切希望。习近平指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这些希望,是习近平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上,对中医药的振兴发展指出的明确方向,提出的具体要求。每一句、每一条都需要认真领会,认真落实。
我们党和国家对中医药认识的两次飞跃,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时代条件。
第一次认识飞跃,是在悠久文明的中华民族,历经百年屈辱、百年奋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基础上实现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
第二次认识飞跃,是在实现第一次飞跃的基础上,我们党和国家历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正在迈向建设时代强国的征程中实现的。这次飞跃的鲜明特点,与悠久的中华文明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密切联系在一起,同样,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时代意义。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时代黄钟大吕中的雄壮乐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华文明的新论断,形成了内涵丰富、系统全面的中国的文明观,在国内和世界舞台上,奏响了中华文明的时代黄钟大吕;而中医药学正是这首黄钟大吕中的雄壮乐曲。
举例之一:中医药与五千年文明成果
联系习近平对中医药学的论述,中国古代科学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
习近平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五千年中华文明是我们的文化基因、精神血脉,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五千年中华文明在发展历程中,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还说“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可见,中医药学的历史地位、时代意义是很鲜明的。
举例之二:中医药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在中华文明典籍中,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典型又延续至今的例子之一是,老百姓都耳熟能详的“五福临门”,就是春秋战国时的《尚书》提出的:“福、寿、康宁、修好德、考终命”“五福”。
“福”是丰衣足食、儿孙满堂;“寿”是长寿;“康宁”是健康安宁;“修好德”是高尚的品德修养;“考终命”是无疾而终。“五福”,条条突出的都是人的生命和健康。
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党的十九大,建设健康中国“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成为全党的共识。而中医药学,有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在建设健康中国,“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中,具有独特优势。
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现代化强国,中央作出了“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深化改革,习近平强调,改革也要辨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使各项改革发挥最大效能。
对调整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习近平指出,现在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将来付出的代价必然更大。病入膏肓那还怎么治啊?正所谓“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对农业人口转移城镇,习近平指出,要注意消化不良问题,消化胃里的积食,不要再大口进食,否则是要脘腹痞胀、宿食不化的!
讲到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率时他指出,到很多地方去看,都是大马路、大广场、大绿地、大园区,土地利用率很低。这不是强壮,而是虚胖,得了虚胖症,看着体积很大,实际上外强中干、真阳不足、脾气虚弱。
对党的建设,他指出,中央之所以要抓住改进作风来推进党的建设,是因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实际上是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突出表征。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肝风内动”、“血虚生风”。
今年4月,习近平考察长江。他说,我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出发,开展长江生态环境大普查,系统梳理和掌握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做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对母亲河做一次大体检。习近平用了三天时间,对长江“望闻问切”,断病因——明确问题找准病根;辨病症——把握关系调“阴阳”;开药方——落实部署综合施治。记者用总书记的话写了这次报道,很受读者欢迎。
以上都说明,中医药学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与以人民为中心,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紧紧融为一体的。
举例之三:中医药与中华文明“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宝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命题。季羡林先生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国学大师钱穆,称之“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是最高贵最伟大处”“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
2014年,习近平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列举了中华文明文化中对今天有重要意义的20条思想观点,第一条是“民惟邦本”,第二条就是“天人合一”。同年,总书记出席国际儒学大会,在讲话中列举了儒学和传统文化中对今天有重要启示的15个思想,第一条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鲜明提出了中华文明对待人类不同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态度。
中医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充满生机的系统学说,所具有的“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在中华文明宝库中也是典型的。中医药学关于“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和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为一元等“深邃的哲学智慧”,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与人的生命密切结合,阐述和发挥到了极致。
同时,中医药学对人、对人生命状态的认识;对天地自然、五运六气、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认识;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肉体组织与精神活动相互关系的认识;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等,称之为中华文明的结晶恰如其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内、国际奏响了中华文明的时代黄钟大吕。在国内,56个民族像石榴子一样紧密团结,共同奋斗。在国际,面对许多复杂问题,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的态度和行动影响之大、国际地位之高,前所未有。
党和国家对中医药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开创了中医药振兴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上,必然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