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信息中医新闻正文

中医经典科“能中不西”

清晨,温暖的曦光照进病房的楼道,只见几位医护人员带领20余位住院患者习练八段锦,伴随着平缓悠扬的音乐,舒展地做着每个动作……这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经典科病房里的一个场景。

2017年,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开设中医经典科,以经典和经方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中医疗法治疗疑难病慢性病取得显著成效,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患者慕名求诊。截至今年11月底,该科门诊量逾万人次。

经典研究促临床疗效提升

2017年12月1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经典科开科。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丁元庆担任科室主任。丁元庆长期从事《伤寒论》研究,有30余年的《中医内科学》教学经历。

丁元庆的老师李克绍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建校“元老”,也是著名中医学家、伤寒学家、齐鲁李氏伤寒创始人。为传承李克绍学术思想,推动中医经典科发展,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李克绍伤寒论研究所于今年9月在中医经典科揭牌。

该研究所旨在将经典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搭建起经典与临床双促平台,以经典促进临床疗效,用临床效果支撑经典研究。在3个月的筹备中,李克绍的子女也无偿捐赠他的著作、文集,以及李克绍手稿等珍贵资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支撑。

中医经典科就是要用中医的思维、理论和方法去诊病治病。每次出门诊,丁元庆都会早早来到诊室,带领科室医生和研究生背诵《伤寒论》10条原文,并再结合临床讲解。早在15年前丁元庆夫妇创办的“丽东书院”也搬进了科室,主要开展中医经典研究。每周四晚上,科室医生会通过丽东书院集体学习《温病条辨》《重订通俗伤寒论》《读医随笔》《重庆堂随笔》等经典内容。

“现在,科室人员不论年资、医护都要学经典,用经典。”中医经典科副主任医师刘春梅说,目前,科室人员已经学完了《伤寒论》原文,现正学习《黄帝内经》与《中医脑病学》,护理人员则由住培研究生讲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药100%参与临床治疗

中医经典科突出传统中医优势,回归中医思维对临床的指导,倡导应用经方与传统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诊治,保证中医100%参与治疗,实现医疗行为“能中不西”,即对大多数门诊病人以及不愿意用西药的病人尽量以中医中药为主要治疗方法。对疑难病、慢性病的住院病人,尽可能用中医传统诊疗方法诊治。

前不久,89岁的石大爷进行了右股骨头置换手术后,出现了谵妄,语言错乱,躁动不宁,晚上无法入眠,全家人束手无策,经熟人推荐到中医经典科治疗。丁元庆望闻问切后,针对石大爷口唇干裂,面容憔悴,心脏状况差的症状,开出了安宫牛黄丸。石大爷服药后,谵妄的状态明显好转,当晚就能睡着了。第二天一大早,家里人就跑到科室来感谢。

对于石大爷这样的患者,科室还治疗了很多。目前,科室在坚持纯中药治疗外,还开展针刺疗法、灸法、耳穴、拔罐刮痧、药物贴敷、小儿推拿、药物熏洗等治疗方法。

“现在,科室医生都是多面手,每个人能掌握一两种中医治疗技术,针对患者病情合理应用。”中医经典科副主任杨军说,下一步,科室将推出中医音乐疗法,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中医特色诊疗环境。

继承不泥古,传承不离宗

一年来,中医经典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前来求诊的患者多是疑难杂症或者多种慢性疾病集于一身的病人。

为此,中医经典科将治疗疑难杂症、慢性病作为工作中心和重心,并发挥科室治疗中医脑病、血管病的优势,开展中医药治疗疑难病的理论研究与适宜方法的挖掘,将治疗疑难病慢性病的优势打造成为科室特色,满足广大患者需求。

肌肉衰减综合征是一类慢性病,丁元庆门诊上遇到不少这样的病例。80多岁的张大爷3年前丧偶独居,一年来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身疲精神差,体重下降,夜间还幻听幻视,在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诊治后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始终不见好转。今年9月初,子女陪同老人来到中医经典科。老人首诊时形体瘦削、步履蹒跚、言语迟缓、神色呆滞。综合诊断后,丁元庆诊断其为肌肉衰减综合征,并建议住院。经过近半月的中医中药综合治疗,加上病房医护人员的悉心关照,老人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身体状况稳步改善,体重也增加了。

“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丁元庆常鼓励医生在疑难病症因脉治的环节上进行突破和创新,重点强调个体化差异、个性化诊疗。

“我们要秉持初心,以最大努力,实现人们对传统中医药学的信任与喜爱。”丁元庆说,希望以中医经典科为平台,以疑难病慢性病为重点,探索和建立中医经典传承创新的发展模式。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张其成:中医是《易经》的具体应用

下一篇:汪洋:使少数民族医药更好造福群众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