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信息中医新闻正文

地方中医药高校发展须彰显特色

?调整专业结构,改革培养模式,做强优势学科,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立足解决地方发展难题,推进学研产一体化,形成科研特色。

?与地方深度互动,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发挥智库作用,形成服务特色。

?传承、挖掘、传播中医药文化,形成文化特色。

特色发展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求。地方中医药高校要坚持教育创新,在充分发挥自身的品牌、学科和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内涵建设,实现特色发展,取得新成就。

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中医药人才培养特色

作为人才培养实现的重要载体,专业设置应该满足社会不同领域和岗位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以笔者所在的长春中医药大学为例,伴随着地方经济转型与升级、行业发展的调整与需求,学校在专业建设规划中提出,以专业内涵建设为主线,深化教学改革,以振兴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形成以医药类专业为主,医、工、管、文、理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注重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调整专业结构,催生新办专业,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开展医学专业认证工作,通过认证进一步总结成绩和经验,不断加强全校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坚持以“厚基础,精技能”为指导原则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知识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实践能力相结合,形成立体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积极构建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建设是高校特色发展的重要内容。长春中医药大学坚持加强基础学科,发展应用学科,创建新兴学科,扶持必需学科,基本形成了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统一、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科创新体系。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医学、中药学2个重点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基础雄厚、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学术水平高、学术影响大、带动作用强、对学校发展具有支撑和推动作用的学科群。另一方面,根据学科建设规律,打破学科界限,鼓励学科交叉,调整、增设二级学科,为优势学科拓展空间。

深化科研机制改革形成中医药科研特色

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实力和竞争力的核心。地方中医药高校应充分认识自身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优势和特色,做出自己的贡献。长春中医药大学整合校内研究资源,大力扶植优势科技项目,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的973项目“腧穴配伍方案优选及效应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国家科技部中期项目验收,取得初步成果。建设“北药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国家北药基地关键技术的研究步伐,产生一批原创成果引领学术前沿。

吉林是医药资源大省、医药产业大省。长春中医药大学以中医学、中药学等博士点学科为龙头,以中医药优势病种为重点,以长白山药用资源的基础与开发研究为特色,围绕长吉图区域发展战略,针对我省医药产业存在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通过与省政府共建吉林省人参科学院等,构建了多个项目研发平台,开展了中医药科技产业多学科、多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联合攻关,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在人参进入食品、中医药治疗心脑疾病方面,大力攻关,逐步形成特色。

走学研产相结合之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半个世纪以来长春中医药大学办学特色的总结。围绕“北药基地”建设,学校发挥中医药特色,从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地方资源研究入手,解决医药产业的关键技术问题,以新药开发促进地方医药企业发展。学校研发的数十种中药新药通过学研产紧密结合,实现产业化。科研成果镇脑宁、肺宁冲剂、颈痛灵、颐和春等知名品牌,创造了上百亿元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学研产相结合,提高了学科建设水平,丰富了教学内容,在校企合作中实现了资源共享,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深化社会合作共建形成中医药社会服务特色

地方中医药高校要面向中医药行业、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在服务行业、服务地方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来自行业、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办学条件、政策等方面的更多支持和帮助。长春中医药大学发挥地域特色,挖掘地域资源,进行专业、学科结构的调整,增设中药资源、中医心理学、养生康复等学科专业,为地方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区域医药资源、产业优势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基地、实践指导教师和就业场所,形成学校与地方的良性互动。积极探索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单位长效合作机制,通过制度性安排,实现资源共享、人员整合、成果互用,全面合作。

发展健康服务业,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发挥长春中医药大学的综合优势,在健康服务业新业态形成过程中,开展理论研究,趋势预测,提出政策建议。面向健康服务业,与高职高专院校合作,通过“3+2”、“3+3”等形式,着力培养能够适应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积极开展中医保健服务的适应技术规范与推广等工作,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探索开展健康服务业的实践。

打造智库品牌,是新时期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工作。学校以担任政府决策咨询委员、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学者为核心,着力培养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端智库人才和咨政研究团队。如原校长王之虹提出的“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的建议得到了时任省长王儒林的肯定,并作出了重要批示,其建议被采纳并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以中医药政策与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等机构建设为重点,建设新型智库机构,每年承担多项政府委托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其中,中医药政策与发展研究中心每年都有研究成果被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采纳,并成为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特色

长春中医药大学以高度的中医药文化自觉、自信,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发挥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获评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入选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形成了自身特色。

中医文化是中医人的根。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文化在不断培育人、滋养人、改造人。中医药院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用中医药文化来“化人”——做中医人,立中医心,践中医行。长春中医药大学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办传统中医特色班等传承中医药学术,培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医的优秀人才,使中医药薪火相传。在新校区建设中,学校规划建设了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国医堂、继学书屋、五运六气馆等中医药文化场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文化宝库的钥匙。用文化视角研究和发展中医药,成为行业内外的新热点。中医药文化挖掘、整理、创新,为中医药高校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和新领域。长春中医药大学通过树立文化理念,形成了“启古纳今,厚德精术”的办学理念,为学校文化注入了精神灵魂;通过文化阵地场所建设,为学校文化提供了物质载体;通过开展保健体育活动、公众服务活动,出版《韵象长中大》等文化丛书,为学校文化丰富了展示方式;通过国医大师任继学、刘柏龄等名师引领,培育文化人物,为学校文化打造了人文标志;通过大学章程建设,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为学校文化提供了措施保障。长春中医药大学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步成为重要的中医药文化研究、展示、传播的窗口和阵地。

发挥行业院校优势,坚持文化引领,长春中医药大学积极参与中医药公众服务,传播中医药文化。一是开放校园文化资源,开展校园开放日、博物馆日等面向公众的中医药文化参观活动,发挥中医药科普基地的窗口作用。二是组织中医药专家开展义诊咨询、健康讲座等送医送药活动;培训基层中医药人员,提高他们的中医药理论素养和诊疗技术水平;组织专家编写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增强公众健康观念,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组织师生开展中医药文体活动,普及太极拳、大雁气功等保健体育活动,传播中医药文化。三是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开展中医海外传播工作,在境外开办好中医孔子课堂,积极参与中医药服务贸易项目,不断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定期举办留学生文化活动,促进增强各国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中国中医药报)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上一篇:“老字号”进军大健康产业

下一篇:吴晋兰:博士中医“上工”情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