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从事基层中医临床40余年,目睹了基层中医40年的变迁。上世纪70年代初期基层中医药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医院80%以上为中医药人员,每日晨起总能听到青年中医背汤方药性的朗朗声音。临床处方中也常能看到麻黄汤、桂枝汤的身影。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色尽显,广大人民群众信中医、用中医。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为保障人民的健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时过境迁,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医院被推向市场,工资吃饭靠自己,微薄的诊疗费难以生存。要增加收入,只能靠中药利润维持。从此大处方应运而生,弃经方验方而不用,中医特色难显,风光不再。中药每剂药价从数角到数元、数十元、百元以上,节节攀高。如此状况造成基层中医三种走向:其一是部分中医药人员学习热情顿减,或改行弃医经商,人员流失,造成基层中医事业后继乏人;其二是部分中医弃中改西,外出进修学习,转为西医大夫,以拓展生存空间;其三是部分铁杆中医,有一定的社会声誉和群众基础,仍每日坚持一线临床,但为保工资、保生存,大处方已属不得已而为之,不但疗效难明,一剂处方百元以上,群众怨声四起,使许多人看病不再选择中医。如此这般,中医事业毁在中医人自己手中。但作为中医人又未尝没有难言的苦衷,改革开放,经济大潮汹涌,细思中医何尝不是输在一个“钱”字上。
近年来,党和国家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医改以来,国家不断加强对中医事业的投入,不断有对中医利好的政策出台。由此,基层中医事业迎来发展的最佳时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但是有个突出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就是真正的中医人才缺乏问题。人才是发展中医的根本。优秀的中医人才更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可靠保证。然国家的中医发展资金到基层又有多少能用于人才培养。纵观目前状况,基层医院中医药人员仍是业务计酬,以药补医,工资尚难领全,谈何发展,即使是名老中医忙于临床,身疲力竭,其微薄收入,在面对医技、手术及其他西医科室人员的丰厚奖金时,也会自感汗颜。故此基层中医院在中医政策的激励下现代化了、发展了,然中医人才却仍在萎缩。
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子,经五年寒窗苦读。工作后与其他学科的学子相比,工资待遇偏低且无保障,从医后也同样得面对每月业绩的考核,面对生活压力,前途茫然,又有几人能继续干下去,岂不也是“钱”之故吗?现在的基层中医药人员,急切盼医改,增加财政投入,望能有一份可靠的工资保障。
中医人才是发展中医事业的唯一重要因素。在发展中医事业中,首先要保障中医药人员的待遇,使他们安心工作,拓展事业。国家投资一台设备给基层医院,很可能这台设备闲置不用,久之生锈,弃之角落而废,但若以同样的投资给基层医院的中医药人员作为工资保障,则可焕发出更大的热情及效益。
余始终认为,培养优秀的中医人才是中医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和根本保证。诚然这几年来国家对培养中医人才不断加大投入,举办各级各类中医人才培训班、经典著作培训班,但培训班结业后,其结果是学员返回单位各行其事,学而不用,其中当然不乏真正的中医人才,但也有不少并非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而是搞行政或后勤的,或从事其他学科工作,几年下来,基层真正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医生日渐减少。究其实质就是干中医不挣钱,谁愿为之努力呢?基层中医院要留得住人才,一定要保障生存以图发展。若各级政府能将中医事业发展经费用于保障中医人才的合理工资待遇,使其安心工作。一个县若能保障10名以上真正的铁杆中医,以中医的各项工作指标促其成才,坚持发展,那么中医事业将生生不息大有希望,留住一片绿色,何愁没有青山绿水。
咨询电话:010-87876186